西宁印迹:海晏路忆旧
今日海晏路自人民公园五岔路口向西一路贯穿至海湖桥南侧的海湖路十字,并延伸到了海湖新区。回想数十年前,这条道路虽然也一直是由东向西通向苏家河湾村,但它是曲曲折折的,是一条很窄的没有名称的小道。
当年海晏路这一带被人们称作“后河滩”,俗称“黑刺”的灌木丛一片接一片,草坡草甸此起彼伏如茵如毯,这里还是野兔出没的地方。春夏时节每逢雨过天晴,白色的丁字蘑菇破土而出,有的零星散落在草丛里,也有成群地簇拥着长在树根处。滔滔湟水从这里的灌木丛旁蜿蜒流过,由于河床宽阔,湟水干流经常改道,因此在河流中央形成了许多小岛绿洲,长着黑色羽毛的红嘴野鸭悠闲自在地游弋在小岛之间。走在灌木丛里,时常会有长尾野鸡从头顶飞掠而过。这里的绿草坡地是杨家寨人放牧的好去处,每天都有羊群和套着缰绳的牛、马在吃草。
灌木丛里点缀着许多高大的杨树,有一棵树龄超过百年的老杨树至今还屹立在新宁路小学校园(即当年的杨家寨小学)西侧,今盐湖路中段小十字路口。那时,老杨树下有一段将近两百米长的下坡路,向北一直通到坐落在湟水河边的磨坊下。杨家寨人从湟水上游构筑了一条引湟水渠(俗称“磨沟” 或“磨渠”),渠水流到磨坊跟前便自上而下以巨大的落差势能冲向磨坊下面的轮盘,在水流的强力冲击下轮盘不停地旋转运动,安装在轮盘上的中轴带动上面磨坊里的石磨盘同时旋转,于是磨坊里的工作人员也跟着磨盘“运动”,曾经还以“三班倒”的方式,昼夜不停地从事磨面工作。
记得上世纪60年代,我读初中时,老师带领我们来到杨家寨生产大队驻村学农,我曾跟着房东去磨坊磨过面。那天一大早,我和房东用人力车拉了一麻袋麦子来到了老杨树坡下的这座磨坊,将磨细的面粉筛了三次,同时又研磨了三次。磨坊里的人将第一次磨出的面叫“头面”,第二次磨过的叫“二面”,第三次的叫“三面”,一般至少要磨两遍。“三面”中基本上就不含麸皮等杂质了,面白而细口感好。这次下乡让我有幸尝到了用水磨面做的面食,留下的印象极深。由于水磨面是麦子进入两个石凿磨盘之间后被挤压研磨成粉的,和钢制磨面机相比,其磨盘上的纹路、磨盘间距都属于粗放型的。钢磨磨出的面粉很细,如果捏在手指之间捻搓,面粉给人的手感格外棉细,完全呈粉末状了;而水磨面粉用手指捻搓时,能明显地感觉出面粉是呈细微沙粒状的。另外面粉没有接触铁器因而保持了麦子的原味(譬如手揪的面片就比刀切的面片好吃,手工面条比机器面条好吃)。用这种微粒型面粉擀制出的手工面条和揉出的拉面、面片面,富有弹性和一定的柔韧性,吃起来筋道滑溜。
自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这块被杨家寨人称作“后河滩”的土地,逐渐被国家开发利用起来了。政府有关部门将今海晏路西段约一百来亩闲置荒地划归国有,由西宁市农牧局管辖,在这里建立了苗圃林地,专门用来为西宁地区的城市绿化培育树苗、花卉,当时称作“小桥苗圃”。曾经的海晏路,为西宁地区的城市绿化作出过卓越贡献。改革开放以后,海晏路由一条乡间小路步入了城市街道的行列。道路两旁高楼鳞次栉比,马路行人熙来攘往,这里似乎再也看不到它原来的景象了。好在当年小桥苗圃的一部分林地,如今以“文化公园”的形式保留了下来,倘若你有兴致到文化公园转一圈,还能见到少许当年后河滩的天然风光和小桥苗圃林场的影子。
- 相关链接
请您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