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青草园

西宁往事:从“甜甜水儿”说起

来源:西海都市报   作者:董绍萱   时间:2015-04-20 11:45   编辑: 刘海钧   

    新中国成立之前,青海人想吃点“甜甜”——糖,那可是真不容易。一来,青海地处高原,不产甘蔗,缺乏制糖原料,二来,青海人家的菜园中虽然也种“甜根子”(即甜菜),但青海人只知道把它当做菜吃,很少有人把它加工成糖。青海境内极少量的糖都是由商人用骡马从外地驮来的。因为是长途贩运,价格自然高昂。据相关资料记载,1942年时,乐都1斤白糖要25元,再往西贩运到湟源,就涨到每斤30元。那时,糖是十分金贵的东西,人们在探望病人时,用红纸包上二三两白糖或红糖,就已经是很贵重的礼物了,还要亲自放在病人手上,并特别叮嘱:“嘴里苦了就舔上点。”就连富人家里也是将糖锁在柜子里,不能随意吃。

 

    在大通,还流传着一则关于糖的故事。

 

    传说,大通有一户富人,儿子在省里给一个大官当传令兵。一天,这个大官来到大通山场打猎,因口渴到传令兵家喝水。富人见到大官,立即将炕上立在墙根的毛毡展开,请大官上坐,然后从裤腰带上解下钥匙,打开炕柜门,拿出一只景泰蓝小碗,接着从一个纸包中抓出一撮白砂糖放在碗内,这才双手将碗搁在大官面前的炕桌上。然后,富人从床头柜上取出一个黑瓷大碗,交给自己当传令兵的儿子,并低声说:“你的碗里再不要放糖了,我到厨房提滚水去。”……富人家尚且如此,由此可见,糖是多么金贵。

 

    在西宁府门街(今文化街)有一家小小的制糖作坊,据说,这种糖是用大黄米熬制的,糖有两种,一种是白色的,就像房屋柱子上的石头,一种是咖啡色的,形状就像小木片,不过人们一律叫它“胶糖儿”。小贩们购进后,就会拿到闹市或者庙会上叫卖。顾客们都是数着个买的,很少有论斤论两卖的。

 

    到了夏季,西宁的市场上有卖“甜甜水儿”的。小贩这样叫卖:“甜水儿甜,老汉娃娃把涎水咽!三大(指铜圆)一碗。喝的喝着,看的看着,涎水咽着,净脚拌着(没钱喝,急得跺脚的意思)!”

 

    “甜甜水儿”相当于今天的饮料。据说当时,红糖白糖都是用竹笼子装的,为了防止糖从笼子里漏出来,就事先在笼子里糊了一层黑龙纸(类似牛皮纸)。海菜铺(食品店)卖完糖后,黑龙纸上还留着许多的糖渣,用刀也刮不干净,店主就会把这些纸卖给做“甜甜水儿”的小贩。小贩用这些留有糖渣的纸煮成“甜甜水儿”,这就是当时青海人的饮料了。那时,也有用红枣煮的“甜甜水儿”,只是甜味不同罢了。

 

    新中国成立后,西宁的副食品商店里卖起了“洋糖”,机关单位开茶话会,男女青年结婚,“洋糖”成了必不可少的物品。1953年,在人民政府的支持下,青海有了私营食品厂,开始加工糖果,青海人吃糖更加便利了。

请您发言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