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青草园

1961年,西宁人争看狸猫戏

来源:西海都市报   作者:   时间:2015-05-25 09:47   编辑: 张宏   

    西北地区流行着一句俗语:“兰州的鼓子,西宁的赋子。”西宁赋子指的就是青海平弦这种地方曲艺,因“赋子腔”是平弦的主调,并主要流行于西宁地区而得名。青海平弦唱腔优美动听、唱词严谨典雅,是青海地方曲艺中深受群众喜爱、影响较大的地方曲种之一。

 

    青海平弦戏脱胎于青海平弦曲艺,于1959年搬上舞台成为青海独有的地方剧种。

 

    近日,记者找到了最早参与青海平弦戏创作排演的周娟姑老师,听她讲述青海平弦戏的往事。

 

    黄梅戏唱段引发创作灵感

 

    5月20日,记者在省城一个小区找到了古稀之年的周娟姑老师。谈起青海平弦戏的过往,周老师拿出当年的照片,说起往事如数家珍。

 

    上世纪50年代,全国掀起了一股发展地方曲艺的热潮,青海的文艺工作者也被派出去学习,他们学习回来后就会把别的地方的曲艺展示给大家看。就在这个时候,周娟姑看到了一些黄梅戏的唱段。

 

    “当时我在青海省文工团工作,看到了黄梅戏,我们几个演员就觉得也不是很难嘛!当时我们很年轻,对于什么事情都想尝试一下。我们就想青海也有这样的地方曲艺,只不过都是坐唱的形式,我们何不把它搬到舞台上,这样我们就有自己的地方戏了。”周娟姑说,“于是,我们几个演员就自己琢磨,最后选定了用平弦音乐作曲配腔,借来人家演京剧的服装,自己排演了《陈妙常赶船》《断桥》等传统折子戏。”

 

    这些戏排出来后,很受欢迎,也受到了团里的支持,这是一次初步的很有意义的尝试。

 

    1958年,青海省湟中县秦剧团由团长潘琳倡导,聘请了青海平弦老艺人祁桂如指导,也将青海平弦搬上了舞台,由秦腔演员用平弦唱腔演出了大型传统戏《赵氏孤儿》,在青海省湟中县、西宁市、甘肃兰州市演出,观众反响热烈。

 

    创办青海平弦班

 

    1958年,时任青海省省长的张国声去北京开会,遇到了时任中宣部副部长的林默涵。在交谈中,两人就谈到了青海的文化建设问题,林默涵建议青海也应该有自己的地方剧种。张国声接受了建议,回到青海后,就指派专人负责这项工作。

 

    “我记得那时省里召集了许多文艺工作者参与讨论,选什么作为青海地方剧种发展下去。后来有人就提出了,省文工团曾用青海平弦的音乐和唱腔排演过折子戏的事情。大家又经过慎重研究讨论,选定了平弦作为搬上舞台的地方剧种。”周娟姑介绍。

 

    当时,西宁市戏剧学校成立了“平弦班”,陆续招收学员40余名,抽调周娟姑、王绳忠等文艺工作者,平弦老艺人王子玉、陈子璋等以及形体训练教师二十余人,开始了将平弦曲艺搬上舞台的探索。

 

    那个时候,平弦班招收的学员最大的14岁,最小的只有11岁,男女都有。他们就是青海平弦戏的第一代演员。“那时,西宁市戏剧学校的条件很艰苦,连正规的排练厅都没有,大家都是在院子里练功、排练的。”周娟姑回忆。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1959年7月,平弦折子戏《百日缘》《秋江》《柜中缘》正式搬上了舞台,与广大西宁观众见面。此后,在边研究边排练的情况下,不但排演出了一些传统戏,还排演出了一批自创的现代戏。其中,由袁静波编剧,周娟姑、马兆禄编曲,李义安、徐帼强主演的《游园惊梦》还被青海电影制片厂拍摄成了舞台艺术片。

 

    万人争看狸猫戏

 

    1961年3月,在西宁市戏剧学校平弦班的基础上,经过人员的调整和充实,成立了青海省平弦实验剧团。

 

    青海省平弦实验剧团排演了数目可观的剧目,在各地演出获得很大的反响。其中,1962年排演的连台本戏《狸猫换太子》获得了空前的成功,这台戏连演了两个多月,西宁城里还流传起了关于这部戏的顺口溜:“万人争看狸猫戏,全城观众话平弦。”

 

    曾担任过青海平弦实验剧团团长的张武明还记得当时的情况,“这台戏,特别受欢迎,几乎达到了一票难求的境地。有不少人凌晨两三点就去排队买票,都是带着铺盖卷去的。那个时候,我们是在青海人民剧院演出,有几次,我看到排队买票的人都从剧院门口排到了民主街口了。”

 

    《狸猫换太子》原是京剧,由当时京剧江南四大名旦之一的刘筱衡带来青海省平弦实验剧团,这个本子一共是四本,后来改编成了三本。排演的时候,导演就是刘筱衡,周娟姑作曲。

 

    “当时,我们的演员都很小,有的演员挂上道具胡子,胡子都到了肚子上。”周娟姑回忆,“你看照片就可以看得到。”

 

    《狸猫换太子》之所以受欢迎,周娟姑认为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这是连台三本戏,剧情很吸引人,让人看了开头还想看结尾,另外就是地方剧种的魅力了,用方言演唱的唱词让西宁人更为熟悉、更能听得懂。

 

    受到毛主席称赞

 

    青海平弦戏在不断发展改革的过程中还吸收了青海其他地方曲艺的特点,比如,在音乐上吸收借鉴了青海眉户戏、庙会以及婚丧嫁娶中所用的曲牌,在念白上吸收了西宁方言中的歇后语等,使得念白更具地方性和趣味性,在表演形式上,吸收了青海民间秧歌舞中的一些元素,丰富了人物的表演动作,又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对于平弦戏的研究,都是在我们不断演出和排演的过程中进行的。那个时候,剧团不光在西宁市演出,还要下乡演出。下乡演出,我们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架子车,也被人们叫作‘架子车’剧团。当时条件艰苦,所有的道具和行李都是演员们用架子车拉上,走到一个地方演出完,就住在农家,每人每天付给农家4毛钱的伙食住宿费。不演出的时候,我们帮着村民干活,还给他们理发什么的。我们每到一个地方都特别受欢迎。”周娟姑说,“后来,《光明日报》的记者报道了我们下乡演出的事情,毛泽东主席看到后称赞我们是‘人们的好剧团’。”

请您发言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