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青草园

湟水河上的水磨坊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   时间:2015-10-12 09:08   编辑: 张宏   

    在农耕文明中,水磨是最为完美的发明之一。据《青海历史纪要》记载,魏文帝黄初二年(211年),凉州刺史张既将水磨传入甘青地区,青海东部地区始有水磨。过去,湟水流域大小河沟上,随处可见水磨坊的身影,然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随着电动钢磨的普及,水磨坊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在湟中县多巴镇通海(镇海堡)北约200米的湟水南岸,有一座建于清朝时期的四联盘水磨坊。四个磨盘如四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肩并肩、手挽手,身披历史尘埃,挺立在水流激荡的湟水河上,站立成水磨坊最后的一道风景。

 

    四联盘水磨坊由引水渠、进水槽、磨盘、磨坊等组成。连接湟水河的引水渠长约200米,宽约8米;进水槽长约8米,进水口宽1米,出水口宽0.5米;磨坊坐东向西,面宽6间,进深小3间,中间四间各安置一盘水磨,两边为耳房;磨坊前后均为木板墙壁,下面是打磨得非常光滑的木地板。磨坊顶部为起脊两坡式黄土筑实屋面。从外观看,极像一个巨大的长方体木斗倒扣在河沟上,气势恢宏,蔚为壮观。磨坊旁边是一片茂密的树林,叫磨林,水磨与磨林是相依共存的。改革开放后,有村民承包磨林,栽植松柏花草,修建茶园,茶园因水磨而名,叫老磨坊。

 

    每盘水磨主要由磨盘,磨轴,下面的平幅式磨轮,及上面的锥形牛皮料斗,众多撬棍、牛皮绳索等附件组成。两磨盘上厚下薄,上扇用牛皮绳吊在屋顶大梁上,由“磨棍”控制,可上下移动,下扇固定在磨轴上,由通海地区独有的“三台九铆”法固定连接。从上游引来的流水通过引水槽下冲,水轮带动石磨转动。牛皮料斗里的谷物由“绞曲把”控制流量,经磨眼溜下去,随着上下磨盘的咬合,发出“轰隆轰隆”的响声,粗粒谷物磨成粉末从磨口喷溅而出,在地板上形成一个面粉的环形山。面粉要用马尾罗筛一下,分离出面粉与麸皮。停磨的时候,只需用“磨棍”把上扇磨盘绞上去,和下扇分离,再到磨槽上面,用堵水板堵住多余的水,下扇磨盘就会因动力不足停止转动。

 

    通海四联水磨坊地处湟水谷地,这里气候温润,交通便利,方圆几十里的人们都到这里磨面。进入冬季,一些小河上的水磨早已被坚冰封住,湟水河却河道宽绰,水量丰沛,因此水磨在天寒地动的冬季也不停歇。人们不顾路途遥远,牛拉驴驮来这里磨面。寒冬腊月,磨主爸手提特制破冰十字镐,时常逡巡河道,查看磨沟,砸去多余的冰,让水能够沿河道顺畅地进入磨槽。

 

    水磨曾使多少岁月在磨盘铿锵的咬噬声里变成残缺,又把多少艰辛磨成了碗里的香甜。日月轮回,沧海桑田,我们的生活日新月异,好在通海四联盘水磨坊存留下来了。2008年4月10日,省政府批准通海四联盘水磨坊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一块镌刻有“古磨新韵”的河湟奇石与草丛间散落的几十扇磨盘残片交相辉映,铭记着古磨曾经的辉煌。

请您发言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