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现代化 共绘新图景】烛光,逐光——记青海大学人文学院教师梁玉金

梁玉金正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本报记者 王宥力 摄

对于学生的提问,梁玉金总是耐心地辅导。本人提供

走进青海大学图书馆,透过一排排书架的空隙找到梁玉金老师时,她正在专注地查询资料。身边人来人往,但沉浸在书中的她丝毫不受影响,那份宁静让人感觉周围的空气都是凝固的。

图书馆是梁老师在学校最喜欢的地方之一,她说查资料方便。而另一个令她着迷的地方是课堂,为了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从教27年,她从未停止学习、钻研和突破,用全新的、与众不同的理论体系向学生讲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今年,梁老师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青海大学的年轻教师和学生们都说:“这份荣誉,梁老师担得起。”

每节课都要让学生有不同收获

“同学们,当我们站在卢沟桥最佳观景地点时,你会发现11个桥洞和水中的倒影都构成了一轮轮满月。但是一年有十二个满月的日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着四季轮回的圆满,那么还有一轮圆月在哪里呢?”“对,在天上。”“一座桥让我们领略到古人的智慧,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我们时刻铭记着卢沟桥的历史意义……”

这是梁玉金老师课堂上一个探索“月亮”文化的瞬间,问月、望月、拜月、祭月、满月的月亮文化静水流深。如果你认为这是在给中文专业或者是历史专业的学生讲课,那就大错特错了。这竟然是一堂属于土建专业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大学语文。

找准切入点,形成云词条,给出资料风暴,形成大讨论……教案的每一个环节都体现着她的精心和细心。她的课学科跨度很大,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贯穿着爱国主义的情怀,时代的精神品质。她的课堂,或许没有激情澎湃,也很少有豪言壮语,却在娓娓道来中激励着年轻学子奋发学习,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其实,我以前也没有这种教学意识。能有今天的成果,要感谢党和国家对西部教育事业的关心和关注,也要感谢清华大学对我们的援助。”梁老师说,2001年清华大学正式对口支援青海大学,当时还是助教的她第一次听完清华大学国学大师们的选修课时,整个人惊呆了。全新的教案设计理念,全新的授课方式等等,总之,一切都是“新”的。

“从那天开始,我就把自己看成一个学生。清华的老师要求学生怎么做,我就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做。几年之后,我欣喜地看到了自己的成长和进步。”梁老师说,直到现在,她依然保持着一边做饭一边听课的习惯,“时间是不能浪费的,利用好碎片化的时间,能做好很多事。”

梁老师坦言,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年轻人通过网络能看到很多资料。而老师要做的,就是传授给学生一种深邃的思维。“这就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方面要努力做科研,一方面要不断建设自己的思维。我的目标就是,每节课都要让学生有不同的收获。”

她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说起梁玉金老师,青海大学的年轻教师几乎无人不知。

“在我们学校,梁老师的课是很难抢的。”青海大学人文学院年轻教师刘海艳说。

“在青海大学文科领域中,从学识、课程结构、新文科建设等方面让我想到一个人,我的脑海中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梁老师。”刘海艳的话里,更多的是对她的敬佩。

在工作中,她是良师。

作为学科带头人,梁老师总会毫无保留地把成功经验和研究成果分享给初入职场的年轻教师。在刘海艳看来,梁老师不但始终保持着青海大学教师队伍“传、帮、带”的优良传统,而且在不断深化和拓展着这项传统的内涵。

“单独从我们的实力和角度出发,想把一门课程做成全国的精品课程或是一流课程,难度相当大。”在刘老师眼中,梁老师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无私地把前沿性的知识和自己对课程的想法变成团队的成果,“对于在成长和爬升阶段的老师来说,梁老师不仅给予了我们专业上的指导,也给予了我们机遇上的帮助。”

在生活中,梁老师是益友。

刘海艳老师说,困惑的时候就喜欢和梁老师聊聊天。“她总是以自己的经历和见解宽慰我们,温暖我们,鼓励我们要坚韧。梁老师也会把很多生活的经验分享给我们,她总是能把工作和家庭的平衡点掌握得很好。说实话,我们很愿意成为这样的人。她是很好的领路人,也是很好的朋友。”

面对同事真诚的心声,低调内敛的梁老师笑着说:“同事们净拣好的说了。其实,我只是做了该做的。我们做科研是为了把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把更先进的思想和理念传递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进一步实现从文化自信到文化自强。”

她给予我们母亲般的关怀

梁老师的QQ和微信有些忙。倒不是有多少人情关系需要处理,而是有很多学生的问题要去答疑解惑。

每次给新生上课,梁老师总会在课堂的最后把QQ号和微信号留给学生。她说:“孩子们离开家走进一个陌生的环境,总会遇到不同的困惑,能给他们一些帮助和开导,我觉得是一件挺快乐的事。”

生态环境工程学院生态学专业的马学文在听完梁老师的第一堂大学语文课后,就被深深地吸引。他说:“梁老师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言谈举止间的文化自信渲染着课堂,我和同学们不知不觉就走进了和梁老师一起研究问题的快乐中……”

说起梁老师,马学文同学有说不完的话。“梁老师不仅是我们学业上的导师,也是我们人生路上的导师。”他说,有一次他做了一个关于土壤的实验,连做十几次都得不到准确的结果。气愤、懊恼、无奈和挫败感一股脑儿地涌上心头,就在自己特别迷茫时,他想到了梁老师。

马学文非常忐忑地给梁老师发去了信息,令他没想到的是很快有了回复。“梁老师安慰了我,也鼓励了我,字字句句不像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更像是妈妈和孩子之间的谈心,心里特别暖。”他说,“对于我而言,梁老师就是母亲般的存在。”

这是一种怎样的信任才会给出的评价,但当看到梁老师通信工具中密密麻麻的学生姓名时,就不会感到意外了。除了在校学生,很多已经毕业的学生还时不时向梁老师请教问题,她总会尽自己最大努力给学生提供帮助。

或许她就是一个将热爱刻进骨子里的人。她把丝路南线民间文学、大学语文建设成了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并为理工科学生开设了公共选修素质课程;为学生开展各种本土文化的美育讲座;建成了思政教学典型课程群;培养青海省的高校学子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她在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道路上,始终站在新起点,传播中国精神。

编辑:刘海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