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年古老技艺的“红”与“艳”——“非遗在青海”系列报道之七

黑陶制品都是这样精心制作而成。

学生们体验黑陶制作过程。本报记者 李兴发 摄

“啊呀呦!老师,你快来看我做的杯子,这个边边它又塌下去啦!”叁毛手忙脚乱地举起正在制作的黑陶水杯,紧张地喊着黑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谢格太。

“哈哈哈,你这个杯子全是缝缝,你看我的边上全都抹得光光的了,比你的好看!”另一边,心有不甘的丹增玉珍,瞟了一眼同桌,用大拇指修整起了裂缝。

……

5月9日,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藏文中学的第二课堂上,谢格太正手把手教“手工黑陶班”的孩子体验黑陶的制作过程,分享传统技艺和文化底蕴。“这是我们的文化瑰宝,要一代代地传承下去。”谢格太说,从今年起他要让非遗文化走进班玛县各大校园。

“我们国家著名的黑陶产地有3处,一个是云南的迪庆藏族自治州,另一个在我们青海省的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还有一个就是咱们班玛县啦。云南迪庆的黑陶是用泥片拍打塑型的,和紫砂壶的制作工艺很像。玉树囊谦的黑陶是模具工艺。只有我们班玛的黑陶,六百多年来一直保留着最原始的泥条捏塑技艺。”谢格太向记者介绍。

随着时代的发展,班玛黑陶逐渐被取代,甚至被淘汰。“班玛黑陶笨重、易碎,就实用功能而言的确比不过金属或是塑料制品。”谢格太目睹过黑陶的式微,黑陶艺人的渐次寥落,到了谢格太父亲那一代,会这门手艺的人,在班玛县不超过10个。也是从那时起,他暗自发誓:不管在黑陶的发展中遇到过多少困难,也一定要把这门老手艺传承下去。

黑陶制作要经过和泥、捏制、晒干等12个工序,整个制作过程完全采用原始手工技艺制作,没有任何现代机械的助力,不添加任何化学粘合剂等原料。2017年,保持传统风格,坚持原生态的黑陶,被评为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后,“万事俱备”的谢格太,又迎来发展的“东风”。乡村扶贫产业发展,让谢格太具备了建厂立业的条件,拥有了广收门徒的能力;班玛红色旅游持续升温,黑陶也成为了当地旅游品牌之一,传承和发展实现了齐步走。

在谢格太创办的黑陶旅游产品开发公司的手工车间里,20多厘米高的藏式传统茶壶,琼周从和泥到捏制用了近半个月的时间将其塑形完成,表面在她的精心打磨下平滑地如同镜面。壶把和壶嘴,经过她细致的雕刻塑像,两条龙的造型栩栩如生。拜师谢格太快十年的琼周,不仅传承了黑陶的制作工艺,而且通过这份手艺改变了自己的生活。

“十年前,家里4个孩子,除了上山捡些贝母换钱外,基本没有其他收入。”如今,琼周从学徒每月1000多元做到了现在的5000多元,成功地将孩子送进了大学校园。

“以前我们是守着宝,却不知道它是个宝。现在我们‘挖’出了这个宝,越往后这个宝会越值钱。”面对现代机械化生产模式,谢格太不为所动,依旧恪守着古法手工制作流程,坚持着延续传统的初心,黑陶制品因此引起了上海大学的关注。

谢格太记得,2014年前班玛县的黑陶制品,还只是以作坊的形式出现,相比于现代化工艺流水线下生产出的陶制品、金属器皿劣势尽显,一年能卖出十几件进账千百块钱,都算是很不错的收入。

“为此,我们开始了景致工艺品、生活用品、旅游纪念品三条路并进的发展。”谢格太说。

走进阴干仓室,大到雕龙、刻纹、镶金裹银的藏饰工艺品,小到茶盏、梳子等旅游纪念品,上百件制品等待阴干后烧制。从2018年,传统的黑陶藏饰陶器生产,开始向工艺品领域转型,雕花塑像、镶金塑银,黑陶焕发出新的光彩,以旅游纪念品、工艺品的身份亮相,当年谢格太通过网络线上销售和线下文旅推进,800余件黑陶制品销售一空,纯收入首次突破了十万。

“到2023年,我们的新产品发展到了20多个品种,总销售额接近了100万元。”谢格太自豪地告诉记者,产品从起初的在当地卖,到后来在四川、西藏有了市场,再到如今遍布全国大中城市,班玛黑陶以它纯手工传统制作工艺,已经“陶礼”满天下。

随着非遗文化附加值不断增长,班玛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和传承黑陶制作技艺。如今,谢格太有固定学徒工19人,再加上黑陶原料提供、运输、销售等与黑陶产业相关的从业人员,在班玛县这个只有3万多人口的小县里,平均每300个人中,就有一人通过黑陶实现了创收增收。

在谢格太的工作台上,几十张设计图稿,十多个黑陶咖啡器皿成品格外显眼。为把黑陶制作这门非遗技艺的价值发挥到最大,谢格太正带着徒弟攻关,研究着如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融入进现代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并准备在今年6月份前,制作出首批黑陶咖啡壶和咖啡杯。

谢格太要让六百多年的文化沉淀、纯手工制作的古老技艺,与现代生活文化进行一次碰撞,闪过的“火花”不仅有经济效益背后的生活的“红”,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艳”。

编辑:刘海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