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强与仁庆塔的汉藏兄弟情

张永强(后)与仁庆塔的儿子一起喂羊。

仁庆塔夫妇及他们的小儿子和张永强(右二)在一起。

张永强在森多草原放牧。

张永强(前)与拉毛措在喂牛。

在张永强的家乡,仁庆塔(前排右五)与张永强(披红者)及其家人的“全家福”。 配图由许少海提供

四月的化隆回族自治县扎巴镇双格达村,沉寂一冬的村庄随着时令的变化渐渐苏醒,一场春雨过后,天空湛蓝,空气清新,树木换上了新装,小草露出了嫩芽,村民在田野里各自忙碌着。山坡上一群羊在闲散地吃着草,汉族村民张永强不紧不慢地挥动着手中的牧羊鞭,哼着小曲,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只见他掏出手机,拨通了他远在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的藏族弟弟的电话:“乔得茂(藏语,意为“你好”)……”他用一口流利的藏语和对方亲切地交谈了起来。

笔者是在几年前的一次采访中认识张永强的。

2021年隆冬时节,贵南的天气特别冷,天空飘着零星的雪花,牛羊在草地上觅食。笔者一行驱车来到距县城约12公里的森多镇加尚村。走进嘉仓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饲料棚、机械棚排列整齐,畜棚里不时传来牛羊的叫声。

这天对合作社的负责人仁庆塔来说是极其特殊的一天,因为他的汉族大哥张永强(藏族名为“东主才让”)要回家了。他既高兴又难过,高兴的是大哥找到了阔别已久的亲人,一家人可以团聚了,难过的是从此他的身边少了一个朝夕相处,可以为他排忧解难的兄弟。此刻,他的心里像打碎了五味瓶一样。

张永强中等身材,面带和善的微笑,一颗金牙特别引人瞩目,他皮肤黝黑,穿一件深黑色的藏袍,说着一口流利的藏语,看上去就是一个典型的藏族汉子,说他是汉族人,你会一百个不相信。

得知张永强要走的消息后,天刚蒙蒙亮,左邻右舍的牧民牵着羊,带着礼物,拿着哈达,领着小孩来欢送。村里的男人们帮着往农用车上装牛装羊,女人们忙着给张永强准备“嫁妆”,老人们则围着张永强再三叮嘱着什么,小孩们也闲不住,拽着张永强的衣袖,两眼深情地望着他,倾听大人们的谈话。

为什么一个普通人回趟家,场面会如此感人呢?故事还要从二十几年前说起。

张永强,汉族,今年52岁,是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人。张永强七八岁时,由于家境不好,他被家住贵德的叔叔收养。依稀记得在1995年,有一次,张永强和叔叔闹了一点小矛盾,他离家出走,来到加尚村。他在这里打工,靠帮人打土墙、挖壕沟、收庄稼、割燕麦为生,一年下来挣不了多少钱。

就在他举步维艰的时候,张永强认识了二十出头的仁庆塔。他把自己坎坷的生活经历讲给仁庆塔听。仁庆塔看到他衣着破烂不堪,双手布满了伤疤,不由产生了怜悯之心,就让他留在自己家里帮着放羊,干零碎活。从此,张永强在仁庆塔家一住就是26年。

仁庆塔给张永强起了一个很吉祥的藏族名字“东主才让”,意为“平安长寿”。张永强性格温顺、为人和善,又能吃苦耐劳,得到了仁庆塔的信任。他俩忙里忙外,把一家人的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有一年,仁庆塔家里盖房子,张永强砌墙当大工,仁庆塔挑水和泥当小工,辛辛苦苦几天下来,房子终于完工了。但从远处一望,门和窗子歪歪扭扭,根本比不上专业匠人修建的。他俩你看看我,我望望你,摇了摇头后都笑了。但这房子毕竟比帐篷还是好得多,冬暖夏凉,他们在这里勉勉强强地住了四五年。说到此处,张永强的脸上露出了不好意思的神情。

张永强说:“还有一件事我这辈子都忘不了。那是2014年的夏天,我去夏季草场放牧,在骑摩托车回家取东西的路上,由于下雨路滑,不小心摔倒了,头部被撞伤,昏迷了过去。恰好本村的一位牧民路过这里,赶紧给仁庆塔打电话。仁庆塔当时急坏了,雇车把我送到县医院,又是给我找大夫,又是陪我拍片子。当时我持续不断地呕吐,先后拍了三次脑部的片子,最后经过大夫诊断,呕吐不是因为脑部出血,而是晕车引起的。仁庆塔这才稍稍放了点心。我住了五天的院,仁庆塔和他的舅子尕藏多杰轮流照顾,直到我完全康复,所有医疗费用也是仁庆塔支付的。他比我的亲人还亲啊!”说到这里,张永强的眼睛湿润了,声音也哽咽了……

谈到他的个人问题,张永强说,他有过一段婚姻。2005年,仁庆塔请人说媒,张永强迎娶了泽库县王加乡的一名女子,但最终两人在2007年分手,这也是他人生中的一大憾事。

张永强向笔者道出了他回家的原因。2019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网上与人交流,得到了他同胞兄弟的电话号码,并进行了联系。之后,仁庆塔先后两次陪他去老家,其间,仁庆塔为他准备了羊肉、酒、哈达等探亲的礼物和费用。回到老家后,兄弟相见的场面叫人难以忘怀,张永强和亲人久别重逢,相拥在一起,泣不成声。亲人们执意让他回家养老。

一方面,张永强内心深处也渴望叶落归根,和亲人团聚;另一方面,他在仁庆塔家生活了26年,仁庆塔一家把他当成家人,他也习惯了这里的一切,心里舍不得,所以很矛盾。但随着年龄的增大,为了以后不给仁庆塔一家再添麻烦,他最后做出了回老家的决定。

加尚村党支部书记更尕才让说:“我17岁时就认识了东主才让,他和仁庆塔就是一家人。他勤劳朴实、乐于助人,来村上这么多年,从来没有和其他村民打过打架、发生过口角。村上谁家有困难他会主动去帮忙,丧事喜事他从来没有缺席过,因此口碑相当好,尤其是村里的老人小孩都很喜欢他。听说他要回去了,真的有些舍不得,但我们也要尊重他和他兄弟姐妹的想法,让他叶落归根。今天,村里的群众自发出物出钱送他回家,这说明他在大家心里的地位很重。所以不管他在生活上有什么困难,我们全村人都会帮助的。最让我感动的是仁庆塔把自己家里的一部分财产分给他,有些家里对亲生儿女分家也做不到这一点,可见他在仁庆塔心中的分量。”

这时,仁庆塔的小儿子切杰才让接过话茬说:“在我没出生的时候,东主才让伯伯就在我家里,我一直把他当作我的亲伯伯,我们感情非常好。从我记事起他就忙里忙外,家里的大事小情我的父母都和他商量,家里的好多事情由他做主。小时候他不但接送我们上学,还给我们辅导语文,现在哥哥姐姐上了大学,这和他的关心关爱是分不开的。他还经常给我做面片、洗衣服,苦活累活他总是抢着干,今天他要回去,我真不想让他离开我们。”切杰才让的眼睛湿润了,闪着晶莹的泪花。

“二十几年来,东主才让和我们生活在一起,我们就是一家人,今天他要回去,我真的担心他在那边能不能过得好,生活上会不会习惯,希望他回去后常回来看看,我和孩子们都会惦记他的。”仁庆塔的妻子拉毛措哽咽着说道。

加尚村的村民告诉笔者,仁庆塔和村里其他牧民一样,从小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过去,他和当地的牧民群众相信牲畜越多越富有,靠数量扩张发展畜牧业,结果牲畜质量差、效益低,草场退化,收入增长缓慢。认识到其中的弊病后,2013年10月,在仁庆塔的带领下,50户农牧民入股,联合成立了嘉仓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合作社经历了由从前的散养放牧到集中分畜跨区式放牧的转型,现已发展成为贵南合作社中的标杆。2018年8月,仁庆塔被授予青海省生态畜牧业建设合作社“优秀工作者”称号。

仁庆塔说:“我们现在日子过得好了,合作社的效益也一天比一天好,所有这些离不开村民的共同努力,也离不开我的好兄弟东主才让的帮助。我们风风雨雨一起走过了二十几年,有难同当有福同享,他早已成了我们家的一员。他要回老家去,我心里很难过,也很舍不得。不管他走到哪里,这里永远是他的家,我家的大门永远为他敞开,随时欢迎他回家。我把家里的牦牛和羊按家中六口人进行平分,给他分了10头牦牛和84只羊,另外按照我们村里的习俗为他准备了牛羊肉和摩托车、衣服、油炸饼及糖果等礼物和2万元钱。此外,还有村里亲戚送来的羊等。我们会风风光光地把他送回化隆老家,帮助他开始新的生活。”

当时,笔者跟随欢送张永强的队伍,载着牛羊,一路颠簸,乘车约五个小时,来到距贵南约250余公里的化隆县扎巴镇双格达村时,张永强的亲人们早已在村口拿着哈达、红绸被面等着我们。亲人们见张永强来了,都拥了上来,围着他嘘寒问暖,激动、幸福的眼泪夺眶而出。尤其是年过七旬的二哥,不顾腿脚不便,迈着蹒跚的步履,扑到他的怀里,久久难以抚平激动的心情。随着一阵阵鞭炮声,我们走进了他哥哥家的庄廓,他的两个哥哥把一面写着“数载照料感恩心,民族团结一家亲”的锦旗,送到了仁庆塔的手中,他俩紧紧地握住仁庆塔的手,眼里闪烁着激动的泪花,哽咽地说:“这些年真是辛苦你了,没有你就没有弟弟的今天。”之后,双方亲人在院子里拍了全家福。傍晚,张永强的亲人在家设宴,大家聊着家长里短,介绍彼此的情况,相互敬酒。席间大家高兴地唱起了“太阳和月亮是一个妈妈的女儿,她们的妈妈叫光明,叫光明;藏族和汉族是一个妈妈的女儿,我们的妈妈叫中国,叫中国……”直到深夜,才曲终人散。

“幸福像花儿一样”。如今,张永强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平日里他帮侄子们干干农活,带带孩子,闲暇之余放放羊,也很自在,原先带去的84只羊发展到了100多只,其间还卖出去了一部分,有了几万元存款,准备以后用来安享晚年。

分别几年来,平时各自家里有啥大事,张永强和仁庆塔两兄弟都要打电话商量。每年春节,仁庆塔亲自开车去化隆看看他的这位好兄弟,给他带点青稞炒面、酥油、风干肉等,俩人一起聊聊家常,谈谈生活,觉得生活无比幸福开心。

仁庆塔和他的汉族兄弟张永强的故事在化隆和贵南草原上被传为佳话。人们说,汉藏群众之间的情谊就像草原上的格桑花一样灿烂夺目,永不凋谢。

编辑:刘海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