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村”里非遗“花”开

张卓麻什姐向游客介绍精美的盘绣绣品。本报记者 谢梦茹 摄

从“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务工难、娶妻难”的“六难”问题到如今借助易地搬迁和特色产业走上振兴致富路,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村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幸福村。

4月19日,已经进入春天的班彦村沐浴在温暖的阳光里。一大早,在班彦村盘绣产业园里,身着土族服饰的绣娘分坐在庭院内,正在一针一线耐心细致地缝制精美的盘绣图案。

配线、穿针、起针,62岁的吕三月花坐在庭院最角落静静缝制,她手拿盘绣作品满脸笑意:“以前我都是自己坐在家里绣,2018年这个盘绣园建成以后,每天来这里绣,通过完成订单来赚钱补贴家用,而且盘绣园还会给我们每天20元的出勤补助费,大家都很愿意来,在这里打发时间的同时,也挣到了钱。”

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班彦村不断发展盘绣产业,盘绣艺术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获得了较好的收益。由互助县文化馆支持成立的互助金盘绣土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通过对盘绣工坊进行网格化管理的模式,向盘绣园发放订单并统一回收绣品,再发往各个销售点进行售卖,以此来增加绣娘们的收入。

“盘绣发展越来越好,收到的订单也越来越多,现在我们每月有固定的补助和收入,日子过得既充实又幸福。”吕三月花不禁感慨。

“在盘绣园工作的农户共有145人,目前固定的绣娘有27名。自建成以来,盘绣园共接收订单7.5万余件,累计订单收入300万元,绣娘人均增收达5000元以上,每年为班彦村实现集体经济增收8万元。”班彦村村史馆讲解员李生宝告诉记者,村里的盘绣园已经成为了绣娘学习、交流和展示的重要平台。

在绣娘们穿针引线的同时,盘绣园负责人张卓麻什姐也没闲着,不停地向前来问询的游客讲解绣品:“这些花纹都是绣娘手工缝制而成,那个‘太阳花’的图案在我们土语里有着幸福吉祥的含义,这个石榴的图案代表着我们五十六个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从土族特色的太阳花到产品的类别和样式,经过一番介绍,不少游客想要购买盘绣产品。

不仅负责盘绣园的经营管理,张卓麻什姐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省级非遗项目盘绣传承人。在盘绣园内,张卓麻什姐与绣娘们一起研究盘绣的设计、构图、用色等,并不时为她们配线并进行绣法指导。

“盘绣园由实训室、展销厅、手工坊等组成,主要以加工制造盘绣作品、研发文化创意产品和文化旅游商品为主,依托‘土族盘绣’这张金名片,特色产业获得巨大发展,成为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有力途径。”张卓麻什姐说。

通过公司牵头,统一设计、统一制作、统一铺货的‘一条龙’运作模式,传统的土族盘绣技艺得以保护传承和发展,班彦村村民也成功实现了增收致富。

文化振兴创新路,盘绣助农奔小康。就像村史馆展板上所写的那样:“如今的班彦,村庄秀美,产业兴旺,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了,腰杆直起来了,生活好,精神更好,曾经的沧桑,巨变为看得见的满满的幸福。”

努力探索发展道路,积极发展振兴产业,土族盘绣制作、酩馏酒酿造、光伏发电、特色种植养殖……依靠特色支撑产业,班彦村的振兴路越走越宽,描绘出了一副乡村振兴的绚丽图景。

编辑:刘海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