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大通:和谐花开春满园
园林小学学生手工作品。
新庄敬老院老人的幸福生活。 李国昌 摄
青羚网讯 3月24日,瑞雪覆盖的老爷山,雄伟、壮观、圣洁。站在半山腰极目远眺,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县城尽收眼底。
祁连山南麓,北川河边,各民族群众亲如一家,所到之处,皆见和谐、美丽。
老爷山下,文化广场,一块巨型石碑上,“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县”15个鲜红大字格外吸入眼球。去年,大通县被中共中央宣传部、统战部、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县”,这荣誉,讲述着28个民族、46万大通人民团结进步的精彩故事。
园林小学:民族教育墙内开花墙外香
教育是振兴国家、托起民族脊梁的基业。走进大通县园林小学,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条各民族教育谚语、一幅幅民族民俗民情介绍宣传画……在学校,处处洋溢着民族团结元素、渗透着民族团结知识、凸显着民族团结进步。
“欢迎您走进我校民族长廊,学校充分开发并利用空间,让我们在长廊中了解更多更丰富的民族知识,了解我们伟大的祖国……”五年级学生、小小讲解员马雨洁流利的解说,拉开了我们对园林小学的认识。
“我们骄傲的是,56个民族亲如一家,56个民族就像56朵花,永远是一家……”四年级二班一场别开生面的民族团结主题队会,更是让我们看到了民族团结教育之花的永续绽放。
作为学校流动文化的独特风景线———民族文化长廊,以介绍民族英雄人物等内容为图案,师生自编的民族团结三字经、四字歌木雕,与一个个富有孩子气息的窗花、中国结、折扇、香包、绣球等中华民族元素遥相呼应……
点开融56个民族的地域分布、民族礼仪、杰出人物等内容的电子课件,精美的画面、精选的链接,流淌着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涓涓细流。
按照不同年级重点开发出了《团结之花》、《走近五十六个民族》、《民族歌谣》、《三字经》的校本教材,并安排专职教师授课;结合全国各民族的地域分布、服饰、民族礼仪等资源,高年级师生共同开展制作了民族知识电子课件;紧贴民族团结和发展进步主题,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创作了一组民族团结歌谣,制作了民族团结专刊。不论是精心设置的长廊,还是独具匠心的手工制作,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温馨直抵心扉。
“同育民族花,共享和谐果。我们要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每个孩子的心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让老师和孩子像珍惜生命一样珍惜民族团结带来的和谐幸福。”校长苏亚青说。
塔尔沟村:各民族共享改革红利
塔尔镇塔尔沟村———是个由汉、回、藏、蒙古四个民族构成,以回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村,现有农户300户1414人,其中回族284户1228人。
安定和谐的环境是创造财富的基础。这一点我们从受访乡亲的口中得到了证实。
20多年在前任村主任、78岁藏族党员张得财的带领下,村里100多名群众淘到了人生第一桶金。于是他回到村里,积极争取项目,切实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投资16万元启动引水工程,全村1300人吃上了自来水;争取资金20万元,群众自筹资金8万元修建了新学校,解决了全村300多名儿童入学困难;投入60多万元,实现道路硬化10.4公里;栽植云杉、园柏等2400株,绿化道路2公里……项目的顺利实施,离不开各族群众的大力支持。
问起60多年来张得财到底帮助过多少人?捐了、借了多少钱给村民?张得财自己也算不清。他说:“我是党员,就要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群众。”
51岁的回族养殖户马玉仓带领同村汉族村民张永庆从事牛养殖,靠养牛挣了钱,过上了富裕、幸福的生活。
村主任赵存寿说:“我们村里的群众从来不计较民族,平时谁家有喜事大家都上门恭贺,无论哪个民族过节,其他民族也共同庆贺,谁有困难大家都积极帮助,互敬团结就像一家人。”
团结促和谐,致富路更长。在村干部的不懈努力下,全村群众达成了“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福气”的共识。为丰富群众的生活,村里组建了由藏、汉、蒙古族妇女组成的“双德”文艺队,在节庆时开展文艺演出,文化凝聚人心,各族群众在共同的文化活动中关系更加亲密。
现在的塔尔沟村各族群众更加珍惜民族团结,自觉维护社会稳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大家相信,在党的领导下,他们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
新庄敬老院:美丽天使花永久开在回汉两家
春雪过后,阳光和煦。新庄中心敬老院二楼窗台上,月季、绣球、海棠花竞相绽放。生活在这里的52名回族五保老人和12名汉、藏、回族工作人员亲如一家。
“任何一个住在我们敬老院的老人都是我们的家人。”汉族院长唐海普认真地说:“虽然和我们非亲非故,但我们像家人一样亲。”
“好一朵美丽的天使花,永久开在回汉两家!”一位群众这样形容唐海普和他的同事们的善举。
52位回族老人的儿女———这是外人对敬老院工作人员的统称。
2008年以来,敬老院的工作人员悉心照顾着这里的每一位老人,用心血浇灌出一朵耀眼的民族团结之花。
这里是大通县惟一一家供养回族五保老人的敬老院。52名老人包括智障、盲、聋、哑和肢体残疾人员。为尊重回族的饮食禁忌,敬老院规定除回族工作人员以外,任何管理人员不得进入食堂后厨。为保证饭菜质量,拉近与老人们的距离,所有工作人员每天和老人们一同用餐。
66岁的冶福寿来敬老院时,还带着自己3岁的儿子冶宏福。敬老院一并承担起了供养孩子的任务,给孩子购买衣物、生活用品,负担孩子幼儿园的费用……直到目前,9岁的冶宏福是敬老院里岁数最小的院民,他亲切地叫院长“阿舅”。
2014年9月的一个晚上,63岁的马晒尔因糖尿病入住大通博爱医院,脾气暴躁的马晒尔拔针头、扔东西,甚至于病床上、地下到处是大小便。唐海普和他的同事们毫无怨言,用手一点一点地清理,比照顾自己的父母亲还要上心。在唐海普看来,老人的需要是第一位,让每一位老人满意是他们的工作职责。汉族工作人员权维玉说,我们的员工基本上都得是全能,护理员、理发师、修理工……样样都得精通,最关键的是要懂得回族习俗。
78岁的马德录红光满面,精神饱满:“要不是敬老院的好处,我这辈子都没走出过大山,更别说去看青海湖、塔尔寺了,真的要谢谢这里的工作人员。”
无依无靠、81岁的马绍军高兴地说:“吃得好,睡得香,生活在这里很满足。”
在敬老院听到的一声声感谢、看见的一张张笑脸,仿佛在告诉我们:只要各民族兄弟姐妹互相尊重、互相关爱、团结一心、奋力拼搏,生活必将更加美好。
在大通县,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深入人心。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马永珍说,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是大通最好的名片,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是我们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前提,是大通各族人民的福祉所在。只要我们不断巩固和发展全县团结、稳定、和谐、和顺的好局面,大通各族人民就能够幸福安康。
这是一个民族团结的典范;这更是一座民族团结的富矿。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大通县民族团结进步的成效,离不开每一位干部群众的努力与呵护。心心相印、和睦共处、共创美好生活、共建美好家园……这些温暖早已化为切实的行动,融进了大通各族群众的心里。
- 相关链接
请您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