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 打造世界凉爽城市 ——以提升西宁城市软实力为视角

来源:青海羚网   作者:赵磊 黄景源   时间:2015-06-16 15:36   编辑: 闻皓   

    西宁市在全世界范围内首先提出“世界凉爽城市”这一目标,本身就是中国城市软实力提升的具体表现,体现了中国城市发展的文化智慧和创新精神。但是如何不让“世界凉爽城市”仅仅成为一个口号,就需要大量的务实行动。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定位准确,更需要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让西宁提升城市软实力的努力有明确的方向与可靠的参照。

 

    就提升城市软实力来说,打造“世界凉爽城市”主要目的有三:第一,塑造良好的城市品牌以及城市形象,提高国际国内知名度,加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和地区影响力。第二,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旅游观光,提高当地居民收入,积累更多的城市财富。第三,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来投资,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稳定。为实现以上目的,西宁市应广泛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经验,打造高层次、国际性的“世界凉爽城市”,最终实现西宁城市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西宁要将“世界凉爽城市”作为城市的名片,不能仅仅停留在形象定位层面,而是应该切实将“凉爽城市”这一标识内化为西宁城市软实力的组成部分:在炎炎夏日中,让每一个没来过西宁的人向往西宁,让每一个来过西宁的人记住且重游西宁。

 

    城市软实力建设是当前国际国内城市综合发展战略的一个前沿学科。自约瑟夫•奈教授在上世纪90年代于《软实力——世界政治的成功之道》一书中提出“软实力”这一概念之后,软实力便受到国际国内学者的关注,逐渐延伸到国家、区域、城市、产业等各个领域。我国对城市软实力概念尽管没有最终定论,但普遍认为城市软实力应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城市规划、历史文化、城市品牌、旅游资源、人文素质、生态环境、政府管理、公共外交等。本文希望通过介绍国际国内一些城市品牌塑造、旅游资源发掘以及政府管理升级的成功案例来为西宁城市软实力的提升提供相关建议。

 

    一、明确城市品牌建设

 

    城市品牌是一个城市在扩大影响、吸引人才过程中,根据城市的发展战略定位所传递给社会大众并得到社会主体认可的核心印象。打造城市品牌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并为之持之以恒。城市规模有大小之别,城市品牌打造也应该依据自身特点,除了纽约、伦敦、上海这些超大级都市之外,小城市也可以打造出自己独特的城市品牌。

 

    以西班牙北部巴斯克自治区首府维多利亚市为例,维多利亚市地处内陆,拥有800多年的历史,却仅有24万多人口,但在2012年因成功的环保政策和市民积极参与节能减排,被评为“欧洲绿色之都”。2014年,它又因独特和创新的美食,当选西班牙的“美食之都”。是什么样的魅力让维多利亚市能拥有如此多的美誉?“欧洲绿色之都”的美誉是基于维多利亚市切实实现了绿色出行。城区47条街道限速每小时30公里,汽车相遇自行车,需减速到自行车速。小城步行街长共计约50公里,还有100多公里的自行车专用道。这里人均绿地面积42平方米,同时还在规划25万人口植25万棵树的前景。比较而言,西宁与维多利亚市有一定的物理相似性,都作为内陆区域性中心城市,在国家发展中比较优势也大致相同。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西宁要打造“世界凉爽城市”,形成世界范围的影响力,就应该积极学习维多利亚市,从细节着手,发挥竞争优势,将“凉爽”这一品牌贯穿于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

 

    2007年,笔者去加拿大访问,对其城市的美丽环境特别是先进理念感受颇深。班弗国家公园是加拿大最知名的旅游胜地,其中有一处温泉池,一直以来这里生活着一种本地特有的鱼类,但是长得不漂亮,是一种“丑鱼”。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公园管理处决定往温泉池里投入更多的具有观赏价值的其它鱼种。的确,效果不错,池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但是一段时间过后,当地居民偶然发现新来的鱼种食欲很好,什么都吃,而原有鱼种的食物却很单一,这样新来的客人将原有主人的食物一网打尽,致使原有鱼种逐渐死亡。此时,当地居民要求公园管理部门必须做出回应。结果是,胃口不错的新来者被捞出鱼池,逐渐又恢复了“一池水,一种鱼”的自然状况。这一“折腾”加强了当地人们对生物多样性的了解和认识,即生物多样性要以尊重自然的最本真状态为前提。这一件小事提升了班弗国家公园的知名度,人们专门来到这里恰恰为了欣赏这一种“丑鱼”,因为游客从内心认同班弗这一生态城市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所秉持的价值。

 

    加拿大国土面积997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二,人口只有3200多万。因此,加拿大有广袤且富裕的土地资源。在加拿大,公有土地是不由私人所有而是由全体公民所共享的土地,维持其自然状态是加拿大保护公有土地的基本原则。笔者参观过几处公有土地,留下的印象是杂草丛生,毫无美观可言。但当地管理人员告诉我们,这就是他们要保护的目标。一个有趣的故事是,当地有一家人很富有,他不仅将自己的庭院修整得很好,还自费将其庭院之外的公有土地进行修整,把原有的杂草除掉,种上了更加美观的观赏植物。结果当地管理部门对此人进行了处罚,原因是尽管出于好意,但其行为破坏了公有土地的原有状态。对我们的启示是:秩序也是城市品牌。正是上述一件件的小事,提升了加拿大的国际形象,人们来到这里移民、留学、投资、旅游,且流连忘返。

 

    二、拓展开发旅游资源

 

    在西班牙,维多利亚市最为出名的是14世纪圣母玛利亚大教堂,20多年来该教堂一直处在修复之中,但坚持向公众开放。由于修复工程充分尊重了教堂原貌,同时全部施工过程向游客开放,得到了欧盟的赞扬,同时获得了欧盟古迹保护和修复的最高奖。小城每年吸引游客约12万人次,其中绝大部分游客是为了参观这座老教堂及其独特的现代修复技术:教堂顶部和墙体的变形和裂纹得到控制。英国惊悚历史小说家肯•福莱特多次到此,大教堂是其畅销书《圣殿春秋》及续集《无尽世界》的线索,老教堂是其创作的灵感来源。

 

    西宁作为“西海锁钥”,是古“丝绸南路”和“唐蕃古道”的重镇,是古代东西往来的必经之地,城中文化古迹众多,如塔尔寺、东关清真大寺等。需要强调的是,仅仅从单一景区建设出发发展旅游业,已经落后于时代发展,不符合建设现代旅游城市的需要。作为一座古城,西宁对待文化古迹,应该是从城市合理规划的角度进行开发,尽可能的保留原始风貌,包括历史建筑、城市肌理、甚至不在保护范围内的民俗和风貌也应该得到统一的保护。下面通过介绍世界知名宜居城市墨尔本的例子,为西宁市旅游资源发掘提出一些具体建议。

 

    墨尔本从1835年设镇建市,到如今成为世界最佳的宜居城市、南半球最负盛名的文化创意之都。墨尔本经历了不同的发展时期,这一过程中留下了大量不同风格的古建筑。由英国人约瑟夫•里德设计并建于1854年的维多利亚州立图书馆、1856年的国会大厦、1867年的市政厅、1879年的皇家展览馆等,均采用古典主义风格,展示了一个帝国新兴之地的雄心;建于1851年亚拉河上的皇子桥、1860年的城市公共浴室、1887年的女王维多利亚市场、1910年的弗林德斯街车站,至今还令人惊讶地发挥着完好的市政公共服务的功能;斯旺斯顿大街上建于1929年的曼彻斯特统一大楼则是装饰艺术派的典型代表,传承了美国芝加哥高层建筑的精髓;此外,始建于1846年的皇家植物园、1853年的墨尔本大学,以及1934年从英国移建于菲茨罗伊花园内的库克船长小屋,也从不同角度诠释了城市的历史与文化。不同于世界其他国家强调文物类、遗址类物质遗产的保护,澳大利亚根据自身情况,注重各个时期本土与外来文化的多样性融合。正如1979年诞生于澳大利亚的《巴拉宪章》针对保护对象所宣扬的:要保护、存留一切“有文化意义的地方(place of cultural significant)”。基于这样的理念,墨尔本的城市遗产,也就不只限于某一类型、某一时期的遗存,只要与城市文化相关联的、有意义的事物,无论是否保存完整,是否满足一时的价值判断,都能进入被关注、受保护、能存留的遗产清单中。在此基础上,城市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不再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各种有“文化意义”的遗存,通过多种途径被人们所认可和传承。这也使得一些有文化价值的建筑构件和文物小品,能结合城市发展的新的“人本”和“人文”需求,被合理保存下来。

 

    西宁作为东西汉藏文化融汇的城市,可以学习墨尔本的先进经验,从保护文化多样性的角度出发,不论是哪一个时期、哪一种文化所带来的的历史遗存都应该受到保护,全面科学地开发旅游资源,从而实现文化资源与生态资源的最佳配置。西宁市要尽量避免过度城市化所出现的错误,如为了新建地产项目直接拆毁古城、破坏生态,若干年后为了发展旅游,又新造一座古城等短视的做法,扎实做好城市规划、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工作。

 

    三、提升旅游服务管理

 

    当今,以文化为基础的旅游城市面临着共同的挑战,就是在文化品质和工业标准之间寻找平衡。一座城市如果想发展旅游,吸引游客,就必须要在文化品质和工业标准两方面找到一个平衡点,提升旅游服务管理是应对之策。除挖掘文化的强大吸引力之外,服务业水平可以决定一座城市是否对游客有持久的吸引力。从国际经验来看,决定旅游城市成败的因素主要有:旅游目的地的交通是否便利;主要旅游资源(遗产和其他景区景点)在物质和文化方面的质量和重要性;城市民众的好客度;体验的差异性(无论是真实固有的还是主观感受的)。总之,每一名游客的直观感受,将是决定他是否会再来这座城市的关键因素。

 

    如今中国旅游市场更趋于理性,人们已经逐渐从过去“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旅行团模式,转为注重在旅游过程中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追寻景点背后中包含的文化内涵。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每年旅游人数已经达到30亿人次,而这30亿人次中90%以上是自由出行,而不是团队游。在散客化来临时代,人们来到一座城市,已经不仅仅是为景点而来,而是因为一座城市而来,城市功能也正在从传统的居住、生产和生活空间转向高品质的居住、休闲和体验环境。因此在2012年,杭州市提出,要在政府和市场的双重作用下,实现由“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的跨越。西宁市作为全国旅游市场的后起之秀,更应该直接引入先进的服务模式,给予游客最佳游览体验,实现旅游行业的跨越性发展。

 

    以海南岛为例,作为中国最著名的旅游目的地之一,海南省一直将旅游产业作为发展本省经济的重点,尽管也曾出现过一系列影响海南旅游形象的丑闻,但海南近年来在发展旅游服务业上确实下足了功夫,走在了全国的前列。目前,随着智慧旅游的不断普及,为让游客掌上了解三亚旅游的情况并及时得到旅游服务,三亚市旅游发展委员会推出了一款免费的智能手机客户端运用软件,具有导游、导航、导览、导购、分享5大功能,专门为三亚游客提供“景点、资讯、美食、住宿、娱乐、购物、交通,以及线路推荐、三亚热门活动、地图定位、交通导航、投诉咨询”等一站式服务,打造官方权威版的“旅游到访服务管家”。同时,海南还推出了一系列便民服务,都可以为西宁市所借鉴,包括城市便捷租车,开放式的信息平台,随处可见的旅行指示牌,等等。总之,旅游服务能力的提升有利于游客的旅行体验,以便利化为基础为游客带来良好的旅行体验。

 

    四、相关对策建议

 

    回到西宁打造“世界凉爽城市”这一主线上来,打造城市软实力,提升城市旅游品质是一条需要经过不断探索的道路。在此,为西宁市提出以下若干建议:

 

    第一,做好“世界凉爽城市”品牌打造工作。“世界凉爽城市”是西宁市的首创,但凡是首创,有好处也有坏处。坏处是没有现成的榜样,许多事情要从头开始,好处则是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来做,不受条条框框约束。定义“世界凉爽城市”,其核心应落脚于“凉爽”,“凉爽”在这里不应该单指人身体的感觉,更应该包括人内心的感受。要努力让人们来到西宁之后感受到全身心的放松和凉爽,“凉爽”不仅仅是指气候条件、外界温度,更应该是使人们从紧张忙碌的生活节奏中放松下来,摆脱都市生活的烦躁与不安,让内心回归平静与自然。因此,“世界凉爽城市”不仅应该融合时下流行的“智慧城市”和“绿色城市”的理念,更应该体现中国式的“和谐要素”。

 

    “世界凉爽城市”应该是绿色的、环保的、可持续性的。一个城市如果仅仅夏季温度低不能被称为“凉爽城市”,凉爽城市的核心内涵是生态友好。西宁要成为“世界凉爽城市”的典范,就要用世界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西宁应该率先在全国范围内实现绿色城市的发展理念,如提倡以公共交通代替私家车出行,提高市内企业环保标准、大量建设城市绿地等,最终使西宁在生态友好方面成为中国楷模、世界榜样。

 

    “世界凉爽城市”应该是智慧的、高效的、有创造性的。西宁应该改变单一的城市发展模式,如在东部造城运动中已经出现的问题,即千城一面、过分强调GDP、忽视城市特色等。智慧城市的核心不在于电子技术的发展,而在于城市居民真正能使智慧要素运用于城市生活,让居民成为城市的主人,实现城市的理性进步。

 

    “世界凉爽城市”应该是和谐的、友善的、令人亲近的。居民好客程度是衡量一个旅游目的地优劣的重要指标,同时,也被许多专家认为是一个城市软实力的重要标志。西宁应在全社会提倡友好互助,鼓励居民与人为善,让旅行者来到西宁不感到压抑和紧张,从细节的关照使游客真正感受到凉爽城市的和谐与友善。

 

    第二,在保护传承中开发西宁文化旅游资源。西宁拥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如前文所说,如何利用开发好这些旅游资源,使人们来到西宁后有景观文化可看,又使西宁市居民从旅游开发中得到切实的好处,将是一个重要课题。首先,需要秉持整体开发理念,将整个西宁城看做一个有机整体。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并不都需要建成统一的高楼大厦,拥有自己的城市特色才是最核心的。对文化景点的开发与保护必须遵循整体开发的原则,不能将城市景点孤立起来,而应该开发西宁城市整体景观。其次,在修缮老旧建筑中,应该多进行听证,多听取市民的意见,多运用现代科技,可学习维多利亚市的经验,将对古建筑修复的本身开发为一个教育型的旅游项目。

 

    第三,提高旅游服务水平,打造中国人的假期首选地。当前中国旅游市场普遍存在一个误区,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长远收益。旅游并不是单一消费,而是反复消费的需求,像一些西方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如瑞士的山谷滑雪区、澳大利亚的黄金海岸、大堡礁等,每年游客中两次以上到访的人数都占到总人数的65%以上,可见旅游是一个可持续发展产业。西宁着力于打造“世界凉爽城市”,其面对的主流人群是在酷暑中寻求清凉的高端人群,这些人的旅游目的不是为了观光,而是为了享受美好的假期。中国旅游研究院有关数据显示,全国“避暑游”潜在规模超过3亿人,产业价值可达五六千亿元。目前,中国大多数旅游目的地仍停留在粗放管理的阶段,若是西宁市能率先实现旅游服务产业升级,必将吸引更多的游客,使“世界凉爽城市”更加深入人心。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应做好旅游、文化、生态等诸多资源的整合与转化,让西宁市民能分享到旅游业发展带来的实惠,从而增强居民参与“世界凉爽城市”建设的意愿与能力。

 

    (赵磊: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教授、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中央党校-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执行主任;黄景源: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2013级硕士研究生)

请您发言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