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走青海看青海

青海“花儿会”的艺术魅力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罗成 时间:2010-04-09 09:45

 
花儿会


    “花儿”最早的记载在明朝神宗万历年间,著名学者赵宗福先生撰写的《花儿通论》一书中,就引用明朝神宗万历年间游宦西北的山西诗人高洪的《古鄯行呤之二》“青柳垂丝夹野塘,农夫村女锄田忙;轻鞭一挥芳径去,漫闻花儿断续长。” 的诗句,这个诗句是迄今发现最早描写“花儿”的,它形象地再现了古鄯(今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古鄯乡)的田园风情图。清朝道光年间叶礼的《甘肃竹枝词》“男捻羊毛女种田,邀同姊妹手相牵;高声歌唱花儿曲,个个新花美少年。”则把当时农夫村女田野锄草漫花儿的情景表现得很生动。清朝龚景翰编的《循化志》中“打儿架山上、野花极繁,多不知名,惟牡丹芍药可指数。”中提到的牡丹就是今天青海省同仁县独产的黄牡丹,“打儿架”即临夏西部的达里加山。大诗人解缙也曾用“至今花乡似咸京”的语言描写临夏的花事。临洮大诗人吴镇的“枹罕花似小洛阳,金城得此讵寻常。但能醇酒千壶醉,安用雕栏八宝装,大帅雄风传北胜,美人国色在西方,竹间水际今又昔,岂独声华重步唐”及”牡丹随处有,胜绝是河州“等诗文,道出了河州牡丹的超然风姿,也表明外乡人对河州牡丹的喜爱。清朝诗人吴镇更是赞道“花儿饶比兴,番女亦风流。”从以上诗词中可以看出,在明朝,农夫或妇女起初从田园独唱“花儿” 开始,逐步形成了清朝男女对唱“花儿”,这种在野外单一的“花儿” 对唱,自然又成为“花儿会” 组合中最初的演唱形式。拔草的季节开始了,男人们带着一家人的希冀憧憬离家去“寻光阴”(挣钱之意),家里全靠妇女们挑大梁了。拔草的妇女们脱去厚厚的冬装,戴着宽边的白色遮阳帽,换上色彩绚丽的衣服,相约而行,成群结队涌向绿油油的麦田,伴着熟练的铲草松土动作,一曲曲清脆悦耳、野气十足的“花儿”从她们心里流淌出来。她们扬起高腔,把对爱人的思念、内心的烦恼,连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均化作一个个或欢快抑或忧郁的音符,让动人的旋律在沟里野外岗前山后弥漫开来。“花儿” 声声,笑语阵阵,过路的小伙子们意醉神迷,情不自禁吼上一曲“少年”:正是五月夏晴天/马莲花开在个路边/麦子地里的白牡丹/耀坏了过路的少年。妇女们一见小伙子主动对歌,便即兴应唱:麻籽撤在当地里/风吹日晒地长哩/这个阿哥好声气/哪个庄上的把式?于是一场“花儿”擂台赛悄然而起,双方即兴编词,争唱不休。 “白牡丹令”对“尕马儿令”,“大眼睛令”战“乖嘴儿令”,唱罢“直令”唱“平令”,直至一方言穷词尽,嗓哑声嘶。

请您发言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