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阳人“过”出来的“年”
——河湟年俗系列报道之二
正如鲁迅先生小说里写道“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是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在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景阳镇,琳琅满目的年货从商贸街起点铺展开去,一眼望不到头;卖鞭炮的摊主不时放响一两个“二踢脚”,借此招揽生意;置办年货的乡亲,手里拖着蛇皮袋子,却将满足写在脸上。
“娃娃娃娃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在世代相传的民谣记忆里,年是慢条斯理、一板一眼地“过”出来的,是一出文武带打、全本全角的大戏。
擂出太平的鼓
想起小时候,总盼望着过年,过年多热闹啊,那是长长的一个节日,正月十五之前都是年,过了初十,满街社火耍得欢,从早到晚,眼睛耳朵都不够使唤。
这天过小年。尽管冬日的阳光懒懒散散,吝啬到只肯透出一点暖色,但大寨村的场院上,围满了看社火的村民。
太平鼓声由远而近,两面大旗做前导,后有大锣和钹伴奏,最吸引人的,就是由12个小伙子组成的鼓队。鼓手们穿着艳黄色的绸子衫,下穿灯笼裤,包着头,头上有个艳红色绒球,威风凛凛,英气逼人。
“咚咚咚”,鼓手们边行跳边击,时长时短的鼓点,擂出了庄稼人的豪迈。“吃了腊八饭,天天忙过年。今天二十三,吃罢黑饭要祭灶。”景阳镇大寨村村党支部书记孙世明说,“老辈人说灶王爷是玉帝留在人间的监察神,他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小年这天,他要上天向玉帝奏呈人间善恶,掌管人们的寿夭祸福。这样的神谁也不必得罪,所以大家就献上灶饼和糖果,以求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说着话,鼓队行进到跟前,那鼓声直冲云霄,催人奋进。“这个鼓点被称为‘三点水’,意思是今年好,今年好,明年更比今年好。还有一种叫‘单条’的鼓点,是‘咚咚’的节奏,意思是:太平,太平!”孙世明解释着。这符合老百姓企盼国泰民安的朴素想法,想必太平鼓因此而得名。
- 相关链接
请您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