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走青海看青海

乐都社火之——《旱船》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茹孝宏 时间:2011-05-13 07:25

    《旱船》亦称《跑旱船》、《荡湖船》、《打鱼船》、《采莲船》、《采龙船》、《花船灯》、《水船》等。《旱船》起源于渔民的劳动。民间传说是为纪念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而流传下来的。

 

    为了纪念屈原,每逢五月初五端阳节(据说是屈原投江的日子),人们将小船扎上龙头、龙尾,在江上竞舟,叫做《划龙船》(有的地方至今保留这一风俗),并将粽子扔进江里,以示祭奠。其后这种活动发展到陆地上来,叫《彩龙船》,由此产生了《旱船》这一民间舞蹈形式。

 

    《旱船》历史悠久,唐代即已流行(见《明皇杂录》)。宋代人范成大的诗中写道:“旱船遥似泛,水儡近如生。”自注:“夹道陆行,为竞舟之乐,谓之旱船。”宋代人《武林旧事》《西湖老人繁胜录》等两部笔记中,均记载着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于元宵节期间《旱船》《旱龙船》随同“舞队”(宋代表演民间舞蹈的队伍)的其他节目演出的情景。据有关史料记载,宋代“队舞”(“队舞”不同于“舞队”,“队舞”是唐宋宫廷歌舞形式之一)中还演出规模很大的《采龙船》。

 

    清代“走会”图中的《旱船》,用细竹竿支架,四周用布围住,上有布顶篷。一女子坐船上,一渔夫抹白鼻梁站船前,双手握篙,右腿半蹲,竹竿插地,作撑船状,形象很生动。这和现在民间的旱船十分相似。

 

    乐都何时有的《旱船》无据可考。民间传说,明代时乐都就有了《旱船》。

 

    《旱船》是乐都最流行的社火节目之一。川水地区六乡镇、山区大部分乡镇的社火中均有《旱船》这个节目。各村制作的《旱船》大同小异,但有一个共同特点是精巧玲珑、艳丽不凡。其制作方法是用竹条扎成船形(也有将船扎成龙形或凤凰形的),在船形周围围缀上绘有水纹波浪的棉布裙或海蓝色的棉布裙,船头、船帮、船尾饰以彩色的纸制花朵、绣球,花篮,有的还装有彩灯和明镜。船上的顶篷装饰也很华丽。船身、顶篷周边还缀以彩色流苏。《旱船》由装扮得活泼俊俏的“船姑娘”抬着行走。有的《旱船》在“船姑娘”身前做一假腿,状如盘膝而坐,但船仍然由“船姑娘”驾驭。

 

    《旱船》表演时由一名头戴凉帽、身着古装的艄公划桨引航,做出颇为夸张的划船动作。而“船姑娘”驾驭的船儿则随着艄公的划船动作表演出相应的多种舞蹈动作,但在表演过程中多走快速碎步,这样能使船身以平稳的状态前进,宛若在水面上飘荡,颇为形象地塑造出水面行船的情景。有的社火团有几只《旱船》,表演形式有一艄公引领一只《旱船》的,也有一艄公引领多只《旱船》的。《旱船》在正常行进时,艄公一边摇橹,一边唱着或悠扬,或欢快的《搬船调》,是一种载歌载舞的形式。但在动作较多、较复杂的“坐场”表演时,则伴之以铿锵的锣鼓。

 

    传统的《旱船》舞步有圆场、停船、启航、追逐圆场、放野船等。圆场即《旱船》的出场式,一般都用剪子花圆场,也有用“8”字式交叉圆场的。停船即艄公做出用桨撑住船头,抛锚、拴缆绳等动作,使船儿停止行进。起航即艄公做出解缆起锚之动作,并加以左右背、扛、撬、推等动作。追逐圆场即双船或多船按次序相随圆场,形成追逐之势。放野船即表现与风浪搏斗的场面。随着一阵急骤的锣鼓声,忽然起风了,船儿忽左忽右、忽上忽下的摇摆着,艄公紧张吃力地摇橹,动作变得激烈了。霎时巨浪迎面扑来,船儿被迫后退,继之卷进了漩涡,船儿在水面上滴溜溜打转转……这时艄公紧密配合船儿的颠簸、旋转等动作,做一些技巧性动作,以示与风浪搏斗的情景。终于战胜了狂风恶浪,他们又恢复了正常的荡舟动作,艄公继续唱起了或悠扬或欢快的《搬船调》。

请您发言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