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走青海看青海

家乡的“花儿”(下)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周尚俊 时间:2011-05-13 07:26

    “花儿”与黄土地生生不息,“花儿”与老百姓朝夕相处。有了“花儿”,河湟两岸的人们才有了生命的坚忍不拔,向往追求,多少年来,“花儿”与老百姓就在这样的难舍之情中同生同长,就在这样的难解之缘中相互依存。难怪,老百姓唱道:“‘花儿’本是心上的话,不唱是由不得自家;钢刀拿来头割下,不死是就这个唱法。”在今天这个物质富裕的年代,在今天这个娱乐多元的时代,“花儿”仍然焕发着生命的活力,在五颜六色的艺术世界里拥有一席之地,那么艳丽、那么灿烂。

 

    “花儿”是属于爱情的。“花儿”是爱的体现,“花儿”是情的表达。从一开始,这种原生态的艺术就与爱情连接在一次,或隐或现,或明或暗,总而言之,河湟地区的男男女女就在这种艺术手法里传递着爱情,就在这种唱腔信息里感受着情怀。在过去,人们之间的交往渠道单一,情感表达方式狭窄,于是他们把希望寄托于“花儿”,吼一声“花儿”,让远方的他或她感受到一个人的等待、一个人的追求、一个人的思恋;捎带一首“花儿”,让梦中的他或她明白一个情怀、懂得一种表达、实现一种夙愿。这便是“花儿”的无边之力、非常之用。在河湟男女的心中,任何关于爱情的表达都是苍白无力,任何关于思念的比拟都是微不足道,只有“花儿”的语言才是那么真实、贴切,令人如痴如醉,令人淋漓尽致,令人动情不已,令人激动万分。“怀里抱的是三弦子,弦子上连的是码子;连上的梦见了三晚夕,睡梦里哭成个哑子。”对于正在爱慕或思恋中的男女,有什么样的语言还能胜于这个“花儿”的表达?有什么样的表达才能胜于这种艺术的讲白?

 

    河湟人少不了爱情,河湟人也离不开“花儿”。在这样的“花儿”情缘里,爱情是那么地触手可及,生活是那么地幸福美满;在这样的爱情氛围里,“花儿”是那么地多彩多姿,生活是那么地有滋有味。说到底,“花儿”是属于爱情的,同样是属于生活的。

 

    家乡的“花儿”就是这样的一种艺术,这样的一种生活。它不是现代文明的发展产物,它只是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它没经过艺术大师的精雕细琢,它只是自然真实的乡里乡音;它没有被主流社会推崇与包装,它只是被老百姓传承与接唱。然而它有的是悠扬婉转,酣畅淋漓,情真意切,激情火爆。

 

    家乡的“花儿”,也不单是一种小唱、小乐,它成了河湟民众的狂欢,如今它已从山野走向平川,直唱到大通的老爷山、乐都的瞿昙寺,唱得“花儿”芬芳,经久不衰。

 

    家乡的“花儿”,不单是传统的,同样是属于现代的。在今天文化活动百花齐放的时代,它仍是艺术百花园里的一枝独秀,它同其他艺术花朵一样,饱含着真情,灿烂夺目,光彩照人。它不仅仅是田野上的歌唱,也是现代舞台上的闪亮,激情四射,光芒四照,芳香四溢。

 

    家乡的“花儿”,不单是河湟的,同样是属于民族的。河湟人在传唱,西部人在讴歌,全民族在感受,它婀娜的身姿将不断步入北京的大舞台,黄浦江的大剧院,甚至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请您发言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