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走青海看青海

品味茶马互市 畅游排灯之乡

来源:西海都市报 作者:申维祖 时间:2011-06-09 07:44

    青羚网讯  大漠孤烟。载着历史,丹噶尔从驼铃声中走来;河湟春涨,丹噶尔朝霞满天。走进这座历史文化古城,聆听“环海商都”曾经的喧闹,褪色的瓦当告诉来者:时间没有逝去,熬茶的芳香特质依旧,丝绸路上,丹噶尔依然是四海宾朋重游唐蕃古道的欢乐驿站。

 

    历史,打开凝固的记忆

 

    据史料记载,丹噶尔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建成于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距今有600年的历史。城内修有城楼、腰楼、角楼、东西城门,还有仓门街、九间街、北街、南街、庙巷子、灯山楼儿街、隍庙巷子、西城壕、大巷道、南城壕等街巷,以及丹噶尔厅署、镇海协营署、中军督司署、千总署、把总署、演武场以及玉皇、火祖、孔子、关帝、财神、城隍、龙王等庙宇,还有义学、社仓、牌坊、祠堂等。整个建筑布局严谨、结构独特、风格迥异;街巷格局,经纬交织、井井有条、主次分明。

 

    漫步古城,一条宽约六米,长不足千米的街道便是当年的主街,连接着城隍庙、文庙、丹噶尔厅署、镇海协营署等建筑群,是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湟源民俗集聚的地方,展示了湟源历史发展脉络和文化特色。

 

    丹噶尔(藏语“东科尔”的蒙语音译,意为“白色的海螺”)是湟源县的旧称,自古以来就是内地通往蒙藏牧区的门户,是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农业区与牧业区、汉文化与藏文化的结合处,也是连接欧、亚、非三大洲的唐蕃古道和丝绸南路上的要塞,素有“海藏通衢”“海藏咽喉”之称。

 

    如今,青藏公路、青藏铁路、315国道及西倒一级公路贯穿全境,位于西宁大旅游圈和青海湖旅游圈交会的丹噶尔古城,又成为通向“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的平台和青藏旅游线上的第一站。

 

   文化,万里边关亦峥嵘

 

    独特的地理位置,使丹噶尔成为商业、军事、宗教、民俗等多元文化交融的重镇,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据考证,自西汉以来,丹噶尔古城便成为商贸中心,唐王朝与吐蕃在日月山下设立了青藏高原上的第一个茶马互市的商衢之地。明清时期成为当时西北地区最大的贸易集散地。史料记载,清嘉庆、道光年间,茶马互市年贸易白银总额达250万两,是当时西宁的六七倍。京、津、沪、晋、川等地的商人、工匠纷至沓来;英、美、俄也设立了泰兴、仁记、泰和、怡和、居里、瑞记、美最斯、瓦里八大银行办事机构,开展商业贸易和金融业务。丹噶尔形成了庞大的汉藏贸易的“藏商(歇家)”队伍,足迹遍及西藏、新疆、甘肃、陕西、山西、河北、天津等地。

 

    到民国13年(1924年),丹噶尔商业贸易达到高峰,城内拥有大小商户及手工业1000余户,从业人员达5000多人,贸易总额白银达到500万两以上,商贾云集,贸易兴盛。

 

    人们说,丹噶尔古城是一座文化之城,各民族在这里交汇融合,各种文化在这里相生相长,形成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一片瓦、一块砖、一扇门、一页窗,院落街巷无不包含着古老而灿烂的文化信息,是河湟文明诞生最早的地方。古城中留下了众多名人诗词、摩崖石刻、美妙传说和排灯、剪纸、曲艺、羊皮绣等民间艺术,以及“花儿”会、朝山会、庙会、法会、祭孔、祭海等传统文化活动,为古城的繁华增添了浓重的传统文化色彩。

请您发言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