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走青海看青海

西部风景线——巫文化的发源地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依苒 时间:2011-12-09 08:02

    由于受到佛、道轮回思想的影响,巫文化中对于人死后的灵魂归属问题也格外重视。于是,在巫溪巫山等地就产生了著名的丧葬风俗:悬棺葬。先民们之所以采用将棺木置于高山悬崖之上的丧葬方式,不仅是因为这些生前世代居住生活在崇山峻岭之中的少数民族,感念山神庇佑的恩典,而且还因为他们相信只要将先人安葬于此,让死者继续与大山为伴,并目睹崖下子孙生活,已经去世的人的灵魂就能获得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这种力量能使他们保佑自己的子孙健康平安。

 

    不仅如此,关于人死后灵魂归宿这个问题,人们还发明了很多别的巫术形式。即便是到了现在,在巫溪等地的民间也还零星地保留着跳端公、告阴状、赶白虎、化九龙水、请七仙姑、请桌子神等巫术形式。比如,其中比较常见的“跳端公”,它常常又被称作“过刀桥”———这是一种专门为超度死者所做的法事。根据习俗,作法事之前,首先得扎好“刀桥”。而所谓的“刀桥”,其实是将两尺长的刀每隔一两尺远缚在两根竹竿上,共绑十多把刀,并需要将两尺长的刀以每刀一两尺的间距捆缚在两根竹竿上。然后,用桌椅扎成一两丈长的桥头,将用竹竿做好的刀梯平放做“桥身”,刀口向上放置。最后,便是在阵阵锣鼓声中,由端公一边在口中念念有词,一边赤脚踩着刀口走过,而死者的亲属们则一律披麻戴孝,跟随在端公、灵幡、灵牌之后不断地作辑,以示躬送。

 

    还有一种类似于巫蛊的“告阴状”也别具特色,这是一种将仇人姓名、生辰八字、地址等写在一张纸上,揉成团塞进即将下葬的死者口中,让死者带到阴间,请求阎王受理诉状的巫术。人们相信,这样一来,即使到了阴间,此人也会被阎王绳之以法,永世不得安宁……如今,在巫溪的宁厂镇长桂、万古一带,还流传着一种类似的暗害巫术,它是在生辰八字不容易收集到,政府机关查户口又不方便的情况下流行起来的。据说只要收集到仇人的毛发,指甲或脚印泥土等,然后将收集起来的东西盛于小竹筒内,边念咒语边涂上鸡肉(防止灵魂外跑或污灵),再用树叶包裹,偷偷投入危险之地,受术者就会逐渐痴呆乃至死亡。除此以外,巫溪地区流传的巫术还有很多种花样。比如为了驱鬼辟邪、还愿请神之类目的而采取的巫术则更是数不胜数,层出不穷。虽然这些巫术难免带有迷信色彩,然而,如果将它们放到远古人类历史上来关照,也许你就会穿过纷繁的巫术现象,站到人类和人性这个更高的层面上去理解人们对幸福、对健康、对丰收的深切渴望,并且进一步理解无论是先人还是作为后代的我们,人类所共有的渴望得到外力帮助和保护的这种人性深处的普遍愿望了。

 

    追本溯源,在对巫术活动有了初步了解之后,人们往往会对巫术的起源之谜感到百思不得其解。就好比“木有根,水有源”一样,当然,巫术的产生肯定不会是凭空而来。只是巫术的胚胎,竟然是貌似八竿子也打不着的盐、药文化,想必这结果,不仅让人不易想到,甚而至于,简直是叫人疑窦丛生,不肯信服了。

 

    但是,只要跟你提起一个词,你也许就会豁然开朗,这个词就是———“盐巴”。很难想象,我们早已熟视无睹,日常所说所用到的东西,竟然会与貌似深不可测的巫文化起源联系起来。没错,根据古书记载,远古时期,在巫溪、巫山一带,巴人确实是靠盐兴旺、发达,乃至到了后来又兴邦立国……然而,故事并没有到此结束,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巴国当然也难逃其宿命。相传,盛极一时的巴国在享受了因盐带来的丰实富余之后,紧接着又因盐而引来了邻国的嫉妒,并最终引发了楚、秦相争。巴国于是由此遭至战祸,直到最后灭亡。不难看出,在这里,盐是巴文化之所以产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而与此同时,巴人又是盐这种远古时期的新兴产物的重要开拓者。于是,从此以后民间就有了“巴不离盐,盐不离巴”的说法,然后又有了“盐巴”一说。虽然时代久远,但盐作为一种再珍贵不过的资源,在三峡地区是确有其事的。现已发现的上古三峡地区自流盐泉就有三条之多,它们分别是:巫溪县宁厂镇宝源山盐泉、彭水县郁山镇伏牛山盐泉,以及湖北宜昌市长阳县西的盐水。 (中)

请您发言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