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都彩陶:一条回归远古文明之路
——河湟文化系列报道之二
坐落在乐都县高庙镇柳湾村的青海柳湾彩陶博物馆,至今收藏着柳湾氏族社会公共墓地出土的近两万件陶器,是我国第一个以展示彩陶系列为主的专题性博物馆,也是西北地区重要的史前文明宝库。
乐都是彩陶的故乡,早在五千多年前,先民们就在乐都这块富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12月9日,记者走进青海柳湾彩陶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圆形的陈列沙盘模型,沙盘模型内浓缩了柳湾墓地东、中、西3个墓区,不同文化类型的墓葬各有其分布区域,东区以半山类型墓葬为主,西区以齐家文化墓葬为主,中区以马厂类型墓葬为主,在中区北端则以辛店文化为主,不同文化类型的埋葬方式反映着不同阶段的社会组织形式。
据柳湾彩陶博物馆业务部主任王国顺介绍,1974年,当地农民平整土地时发现了墓地,并发掘出一些墓葬品。1974年至1981年,考古工作者对柳湾墓地作了发掘,共发掘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马厂类型、齐家文化、辛店文化等新石器时代至青铜器时代的墓葬1730座,出土文物37925件,揭开了我国黄河上游最大的一处氏族社会公共墓地的神秘面纱,柳湾也因其绚丽的彩陶而闻名于世。
柳湾彩陶艺术集制陶、雕塑、绘画于一体,绘画艺术是其彩陶艺术的灵魂,其色彩搭配合理、图案组合相宜、线条粗细得体、画面等分均匀、画工技艺娴熟。彩陶纹样以锯齿纹、葫芦形纹、变形蛙纹等为主,有的像流动的水波,有的像洒落的种子,有的像游弋的鱼蛙,这些简单而原始的线条,描绘着史前人类心目中自然而朴素的美。
王国顺欣慰之余,也有几分担心。他说,柳湾所处的湟水河流域第一台为遗址区,第二台为墓地区,这里有11.25万平方米的墓地面积,整个墓地延续了一千多年的历史,有很大的开发前景。但是,由于缺乏资金和科学的规划设计,给柳湾彩陶的开发利用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建馆单一,目前只有一个彩陶博物馆,很难留住游客。建馆至今10年间,博物馆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0多万人次,这比省外一些遗址博物馆一年的接待量还少。
乐都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局长李积录告诉记者,柳湾地区的基础配套设施滞后和彩陶博物馆宣传力度不够,致使柳湾地区民俗文化和餐饮旅游业落后,潜在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
目前,乐都县正在制定相关规划,预计明年4月完成。规划将依托现有的景区资源彩陶博物馆、王佛寺、柳湾泉、原始社会公墓区遗址,打造一条回归远古文明之路,同时结合近代青海特色民居、风俗的恢复,让游客感受近代河湟文化魅力。通过发展文化产业,带动全县经济发展,带动旅游业发展,带动当地农民增收。
- 相关链接
请您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