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走青海看青海

土族婚礼:乡野中爱的狂欢

来源:西海都市报 作者:李皓 郭晓芸 时间:2012-01-30 08:39

    土族婚礼中的游牧遗痕

 

    就在董思明张罗各项娶亲事宜之时,娘家人也没闲着,他们用精心挑选出的“添箱”物品装扮着美丽的新娘。所谓“添箱”,就是娘家人在新娘出嫁前,为新娘送去鞋袜、衣物等用品,这其中,新娘舅舅送来的一条红裙格外重要。

 

    与新娘送给新郎的那条红腰带一样,这条红裙并没有太大的实用功能。红裙分左右两片,腰部和裙摆都镶有白边,保广元说,土族人对白色十分崇拜,认为白色寓意吉祥,所以白色在土族婚礼中无所不在。裙子后面的下摆处,三个粗大的针脚将两片裙子连在一起,保广元介绍,这看似简单的针脚代表将两个年轻人的裙子缝在一起,寓意两人紧紧相连,相亲相爱。

 

    两位纳什金来到新娘家后,受到了女方亲友的“刁难”,这是一种用歌舞艺术表达女方亲友矜持的仪式。土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土族安召舞以优美的舞姿和婉转的唱腔,形成了最具民族特色的情感表达方式。在土族传统的婚礼中,几乎随处都能欣赏到安召舞,土族婚礼,几乎是歌舞的海洋。

 

    众人终于进入新娘家的堂屋,两位纳什金忙从褡裢中拿出礼物。其实,这些礼物并不贵重,却充满了美好的寓意。最引人注目的当属两包茶叶,茶叶不多,却用红纸包裹,还缠着一撮白色的羊毛。如果你留意,在土族婚礼上使用的所有器物中,都缠有这样的羊毛,在保广元看来,这就是土族游牧文化的遗痕。

 

    土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史学家普遍认为,土族的族源之一就是一千多年前,在青海大地上建立过卓越功勋的吐谷浑人,这个从东北辽河平原远徙而来的古老民族,将雄健的游牧文化因子深深地融入子孙的血液。“在历史的变迁中,土族吸收了藏族、裕固族、蒙古族等民族的文化,虽然土族早已从游牧民族转变成以农耕为主的民族,可是它身上的游牧民族的文化元素并没有完全消失。”保广元说。

 

    经过了改发礼、哭嫁等繁复的程序后,新娘坐在白毡上被抬上马,新娘的父亲手持如意棒,声声呼唤着女儿的名字,祝福她一生幸福。

 

    土族婚礼中的独特风俗

 

    娶亲队伍回到新郎家时,天色已大亮。看到迎亲马队,新郎家的亲友忙在自家的院落前,摆上了装有麦麸、一只用红布包裹的瓶子以及木箭的木匣子。董思明说,用红布包裹的瓶子里装有柏香、粮食等五种“宝物”,预示新婚夫妻的生活和和美美。

 

    下马后,众人便将这只瓶子塞在新郎腋下,这时麸匣中的木箭便派上了用场。在土族传统的婚礼中,新娘是由娘家哥哥送进门的。董思明说,这支木箭有着深刻的含义,因为参加婚宴的宾朋们,或许从来没有见过新娘的哥哥,见到这支木箭,便会主动将新娘的哥哥让到上宾席,并口称对方为“阿舅”,木箭于是便成了新娘哥哥身份的象征。保广元还给了这支木箭另外的解释:它不仅表明新娘如同一支木箭般,从娘家射到了婆家,暗含一心一意的美好寓意。同时,这支木箭后来要被新娘的哥哥送到回程路上的峨堡上,也是有祈福的含义。近年来,有专家研究表明,土族传统婚礼中的木箭,很有可能与原始宗教中的生殖崇拜有关。

 

    新娘拜过天地后,被众人簇拥着来到了厨房,新郎的母亲已经等候多时了。见到新娘走进厨房后,新郎的母亲便在灶神娘娘的神位前点上一盏有着两根灯芯的油灯,并手持一根捆着红丝线的擀面杖,对着跪在神位前的新娘叮嘱道:“新娘新娘你开口,金口玉言,家里的话不要去外面传,外面的话也不要在家里乱说,守口如瓶,免惹是非……”新娘频频点头,并把含吐三次的奶茶倒在烟囱中,意为要在这个家里传宗接代。对于新娘来说,新的生活就这样开始了。

请您发言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