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题
PM2.5监测点刻意选“绿”址吗?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孙秀艳 时间:2012-06-05 09:25
疑问四:数据为何与公众感受“脱节”?
【回应】 选用世卫组织第一阶段标准,标准偏低,监测点位设置还不够密
“今天的空气质量报告的是二级,可是天灰蒙蒙的,这样的数据我不信。”有人这么说。为什么数据与公众感受不同?数据是不是被美化了?
据了解,目前,国控站点数据实时上传到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及环境保护部,监管部门可以做到随时监控,另外,监管部门设置防火墙防止数据被篡改,美化数据几乎不可能。
贺克斌表示,数据与百姓感受有差别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新的环境质量评价标准虽已发布,但尚未以此评价,而且由于我们选用的是世卫组织第一阶段标准,要想与感官感受完全一致,尚有距离;二是虽然目前已经能够监测到污染物的小时平均浓度值甚至分钟浓度值,但由于监测点还不够密集,所以难以做到数据与“身边”接近。
对此,环境保护部监测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监测体系的建立是一个逐步开展的过程,首先是了解城市建成区等人口密集地区的空气质量状况,因此目前监测点以空气质量评价点为主。未来可增加对交通主干道、污染源周围的污染监控点位。
“今后,会逐步完善地方监测网的功能,这将成为数据日益贴近公众感受的最有效手段。”监测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十二五”期间,国家将投资20多亿元用于监测体系建设,根据目前的要求,整个监测网包括国家、省、地市三级,而且下级网络必须包括上一级的网络站点。目前,各地正在积极增加站点布设。未来几年内,国家将进一步加强对城市微尺度空气质量的监测,为公众提供更为详尽的空气质量信息服务。
- 相关链接
请您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