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复制奥地利小镇”引争议 各方忙捞钱
争议抛一旁,各方捞钱忙
“门槛”消失的同时,原本激烈的文化争议正在变成多方“共享”的巨大商业利益。
对于“五矿·哈施塔特”而言,由于争议引发的广泛关注,这个项目正从最初的一个普通中高档房地产住宅项目向商业地产和旅游产业开发转变。
史凌云说,目前已有一批婚纱摄影、酒吧等项目确定入驻,未来还将引入更多成熟商业品牌;而随着“奥地利特色”不断完善,不排除这个项目未来成为珠三角地区一个新的旅游热点。“现在,我不能说争议越多对我们就会越好。但我觉得这一点的确比较有‘意思’。”
奥地利哈施塔特小镇显然也认为自己会从争议中受益。伍骏霆说,2005年,只有47个中国人到过哈施塔特,而在“抄袭”争议出现的2011年,这一数字已经增长到了8700人,增长了185倍。他说:“这种发展是出乎意料的,也给这个地区带来了重要的经济收益。我们愿意这样的发展一直持续下去。”
“成功”不可取,建筑需原创
绕开了门槛,又开始获得收益,房地产市场从“五矿·哈施塔特”接收的信号,似乎全部都是积极和正面的。
然而,正是这一点也让很多人感到忧虑。
史凌云坦承,五矿建设选择奥地利风格并获得“成功”,纯属偶然,“最初就是觉得英美风、法国风、西班牙风、意大利风,甚至澳大利亚风格都有了,我们找来找去,就剩下奥地利风格还不多见。说实话,我们完全没想到会产生这么多后续效应。”
在一位国内房企总建筑师看来,正是这种随便照搬一下欧美建筑样式就能取得成功的模式,凸显了当前我国房地产文化消费的不正常之处。
“从国外的建筑中吸取一些经验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我们必须尊重本国的历史,在建筑形式上不要照搬照抄,在借鉴其他建筑的基础上有创新,有自己的格调。”他说。
知名建筑师马岩松认为,原样复制奥地利小镇的做法并不可取,“西方小镇的人文条件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而是经年累月慢慢形成。我们同样如此,只有静下心研究才谈得上原创。”
“五矿·哈施塔特”所在的惠州是古代即有“粤东门户”之称的历史文化名城,享有“半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誉。然而,直到目前为止,这座“岭南名郡”还没有一座得到公认的真正体现传统中国文化特征的项目。
- 相关链接
请您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