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养老服务离我们有多远
“借”老人实不该
记者:读者向我们反映,有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在接受上级检查时,临时到辖区家属院或养老机构“借”老人应付检查,您在检查中有没有遇到这种情况?为什么同时建成的中心,有的运营得好,有的却要用这种方式应付检查?
张作森:中心在试点建设和运营过程中,我们做过多次调研,而且都是逐个调研,也发现了诸如你说的这些问题。一些社区应付检查、走形式的现象确有发生,我们也当面批评过。其实,一个新生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一些矛盾和问题是正常的。但无论出于什么目的,掩盖矛盾和问题是不应该的,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因此,我们欢迎社会各界特别是老年人监督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提出问题和建议,解决存在的问题。
至于说有些中心运营得好,我认为是因为运营管理模式对路,老年人需求旺盛,工作经费有保障,但最关键的是社区负责人头脑清楚、有责任心、有爱心,对老年人服务需求的底数清、情况明,服务就搞得有声有色,深受老年人喜爱。至于有一些中心冷冷清清,搞得老年人不愿上门,要认真从自身找原因。
养老要未雨绸缪
记者:现在社会上有一种观点,认为以青海的实际情况而言,日间照料中心的建设为时过早,甚至没有必要,您认同这种观点吗?
张作森:这种观点我不赞同。我们发展服务机构,需要有前瞻性。我省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超过56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已超过10%,可以说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随着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人口高峰出生人群陆续进入老年,“十二五”全省人口老龄化将进入快速发展期。据预测,到2015年,60岁以上人口将达到65.28万,约占总人口的11.2%。老年人所占比重逐年增加,不能等到需求迫在眉睫再行动,临渴而掘井是来不及的,而且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需要有个过程。现在中央有政策,国家有规划,省内也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必须未雨绸缪,早做安排。
再算一算,如果5年后再动手建设,成本将是现在的若干倍。作为政府要从社会发展的宏观层面来考虑,从实际出发来着手,早规划,早准备,早行动,推动我省适度普惠型老年福利制度走在西部前列。
探索多种服务方式
记者:中心运营中有没有尝试过采取多样的运营方式,比如“公建民营”等形式?今后对社区居家养老有什么打算?
张作森:目前,日间照料中心仍然在运营试点,应该说没有固定的模式。省外的经验仅供参考,也不能照搬照用。总体来说,我们鼓励在不改变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产权、不改变其公益性质、不改变其为老服务方向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符合老年人需求,个性化的多种运营、管理和服务模式。我们也在积极实践“共建民营”“民办公助”等社会养老发展模式,也会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品牌连锁经营等方式来加以推动。
- 相关链接
请您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