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霭庭旧居,老西宁的华屋雅舍
老西宁最阔气的民居
赵仰仑是我省教育界的前辈,1947年他在国师三部(后改为西关街小学)任教,由于当时国师三部是西宁市被认为教学质量较高的学校之一,虽然当时是设在城外(那时出了西门就算是到了城外),但城内许多名门大户都将孩子送到这里就读。廖家的几个子女也都在此上学,所以赵仰仑曾两次应邀到廖霭庭家做客。
“当时西宁居民对教师很尊重,尤其是国师三部的老师受到的礼遇会更多。端午节送几个粽子、中秋节一个月饼,都能表达对老师辛苦的谢意,而条件好一些的家庭,还在适当的时候在家宴请老师和学校领导,以表尊敬和感谢之意。1947年和1948年,我就曾两次应邀到他家做客。”
赵仰仑同样生长在南玉井巷,却是离廖家不远的一座大杂院,对于到装潢考究、气派的廖家做客的经历,老人的记忆仍然非常鲜明,“一进两院,前院小后院大,前院可能是车院,大门开在东南面,坐北朝南,车马可以进入前院,前院的东北角是进入后院的二门,后院十分干净、宽敞,因为是新建不久的院子,所以雕梁画栋、窗明几净,是我到过的西宁人家中最漂亮、最阔气的一家。我们被让进南房,房内名画古玩、陈设十分考究。他十分热情地招待了我们,席间除谈了孩子的教育之外,也谈到他家的生意及时局等。”廖霭庭留给赵仰仑的印象是有见解、健谈。
对于这段记忆,赵仰仑先生曾经撰文,认为“现在保存的故居只是廖家的后院,后院北房是两层楼,可能是主房,东西房各为五间”,这都与朱世奎先生的记忆吻合。
这里生产出青海第一桶奶粉
解放前,青海由于各方面条件所限,根本谈不上什么乳品加工业;解放后,由于人民群众和社会的需要,应运而生的利民食品厂在青海发展乳品加工业方面带了个好头。这青海第一家奶粉厂的创办者,就是廖霭庭。
1951年,廖霭庭去杭州参加物资交流会,并考察了上海市近郊的二十余家中小型企业,通过参观学习,他看到食品加工业是社会的一大需要,城市需求量大,销路好。青海奶源充足,创办乳品加工业一定会有很大的发展,他便决定筹建利民食品厂。资金筹集、聘请技术人员、订购机器等,前期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的同时,却面临着厂房没有下落,在没有办法可想的情况下,廖霭庭决定腾出自己在南玉井巷的住宅作为厂房。
那是新建的前后两院,居住着廖家三兄弟四十余口的亲眷。为了尽快改建车间、安装机器,争取早日开工,1953年农历三月,廖家大小从新居迁出。为了节省工厂的费用支出,搬家时将一些有用的桌椅板凳无偿留给厂里使用,前后两院住宅共四十余间既没有作价入股,也没有收取租金,毫无代价地作为修建厂房之用。
半个多世纪后,遥想当年一辆辆运牛奶车穿梭在玉井巷口,一桶桶鲜奶源源不断地从农村牧区运到这里,伴随着轰鸣的机器,青海历史上的第一批优质奶粉从这里走进了广阔的市场。直到1954年冬,利民食品厂与迁到西宁的上海康尔素乳品厂合并,并迁到了小桥大街,这座院落才告别了青海乳制品业的特殊使命。
时代进入21世纪,在周围高高低低的大楼簇拥下,廖霭庭旧居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中,以“我省民国年间仅存的一处青海特色老民居”的身份,以深重的历史积淀和辉煌的昨天,宛如一部凝固而极具动感的史志,承载着人们太多的情感。
- 相关链接
请您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