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风凭借力 助我写传奇
李世文的青海情怀
5月28日,李玉龙去大柴旦矿上还没回来。现任董事长李世文提起他的父亲李玉龙从浙江温州老家来青海创业的经历,便侃侃而谈。李玉龙在老家是做小商贸生意的,竞争很激烈,总也做不大。1996年,在他年届44岁时,毅然来到了青海省会西宁市。一来,他就按照打听到的信息选准了利润与行业空间较大的药品生意。在西宁市北大街承包了一家40平方米的小药店,自己既当老板又当店员,天天披星戴月,每天的营业额大约从六七百元到千元以上;半年后,又承包下德令哈路的第二家药店,面积翻了一番,营业额翻了几番;到了2000年,李玉龙在西宁市有了十家药店。2001年,成立了公司。李世文说,2006年成立集团公司时,借助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不仅税收优惠,门槛降低,医药市场经营许可细则也出台了,政策明朗化了,办理经营许可证很简便,因此没有费什么周折。如今,集团公司总资产已达9亿元,销售额超过7亿元,拥有员工4000人,成为中国医药物流企业50强、青海省医药经营行业龙头企业。
之所以能做大做强,是凭着浙商的精明能干和不怕吃苦的秉性,李玉龙开拓出其他公司不愿意去的农村市场,占领了空白点,是青海医药销售从坐商到行商转变的第一家。李世文清楚地记得当年和父亲带上资质证书,用一辆破旧的吉普车装上药品跑遍拦隆口、上五庄等湟中23个乡镇的情形,缺医少药的农民特别欢迎他们。到今天,他们已经实现了销售网络覆盖全省和品牌优化的目标。
2003年,李世文大学毕业接手了家族企业。李世文说,企业上规模后要进一步发展,需要有科学的管理和现代经营的理念,不过李世文觉得书本知识与实际仍然有一个对接的过程。2006年,李世文去外省考察回来后,开了第一家大规模平价医药超市,又一次开创了青海医药零售业先河;这一年,李世文被授予“十大优秀外来进青创业青年”;同年,公司销售收入近2亿元,上缴利税500万元,在全省安置下岗失业人员3000多人,被评为青海十大民营企业、青海50强企业。
当谈到未来的发展目标时,李世文说,继续做大做强,走上市之路,最大化体现企业和个人价值。吸纳安置下岗职工无疑是企业回馈社会的一种体现,公司现有的四千多名员工中有70%是曾经的下岗失业人员。今年35岁的赵志红,此前下岗3年多了,日子过得挺拮据。后来通过考试进入公司,干得挺顺心。她说这里收入稳定,公司给交“三险一金”,实行人性化管理,工作环境好,福利也不错。她说,留在这里的老员工不少,就业没有年龄歧视,还接纳了一些“4050”人员。赵志红说,公司还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玉树地震后,公司捐款捐药价值达128万元。现在企业正处于发展上升期,在这儿工作稳定、有前途,心中也有归属感。
青海的“一站式”便捷服务
青海是中国西部一个欠发达省份,也是一个发展后劲十足、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的重要省份。青海省委、省政府致力于投资环境的治理,着力营造亲商、安商、扶商、富商的社会氛围,不断优化投资软环境,并不断出台和完善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法规制度,最大限度地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在项目落实上,为商家提供“一站式”便捷服务;对重大项目给予重点扶持和保护;对有发展潜能的困难企业,给予税收减免等形式的帮助……可以说,“你投资、我铺路,你经营、我保护,你有难、我帮助,你赚钱、我服务”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并已成为各级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
正如青海省福建商会会长范明阳所说的那样,在青海投资兴业,既有成就感,又有安全感,能够让你大胆设想,放手经营,舒心生活,安稳赚钱。特别是青海省坚持发挥比较优势,加快推进工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地方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壮大,新兴产业高起点迈步,现代高原农牧业、高原特色旅游业蓬勃发展,城市建设迅猛推进,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对外形象和知名度得到很大提高,改革开放和招商引资的力度更加强劲,投资空间越来越大,我们对在青海长久兴业发展充满信心。“十二五”期间,青海省将重点实施十大民生工程,其中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000亿元,比“十一五”增长近3倍,青海的发展将会迈上快车道,商机无限,机会难得。
- 相关链接
请您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