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企业的青海印象
春风起自湟水岸
1996年,青海三明副食品综合市场在稍显偏僻的湟水河边诞生了,穆华峰在这儿拥有了7间铺面,但摊子铺得太大,倒赚得不多了,因为雇的人多,光工资这一块儿,一个月就要一百多万元。他意识到自己管理上有漏洞,去河南、河北等地考察,准备自己办厂子,想做从生产到销售一条龙的产业。朋友劝他:“你没什么文化,又是做小生意起家的,一旦失败了,你想好退路了没?”他的回答是:“我总要尝试一下,就是失败了,至少我试过了。”
穆华峰去湟中、湟源等地看好水源后,租了厂房,购进一条灌装线做饮料,于2004年注册成立了食品饮料有限公司,产品销路是现成的。但他不安于小作坊式的生产和家族式的管理模式,2006年,机会来了,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一步实施,他借助西宁市“工业强市”和建设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有利时机,决定利用优惠政策再冲一次,享受地价便宜、减免税收优惠政策和在项目上的资金扶持,投资1.2亿元,入驻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响应政府鼓励做青海特产的号召,决定高薪聘请人才,做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独特产品。引进了4条国内先进饮料生产线,3条袋泡茶生产线,以地方资源为主要原料,采用高科技生物工程技术和现代工业化方法,开发研制出具有青藏高原特色的绿色保健饮品,将资源转化为高附加值的高技术产品,迈上了规范化管理的现代企业之路。公司总经理武霞说,穆董意识超前,始终把创品牌作为公司奋斗的目标,今年正在申报中国驰名商标。
政府助企业“赶大集”
武霞对省上组织的多次“青海商品大集”“大美青海特色品牌产品推介会”印象深刻。在去年的北京“青海商品大集”上,公司产品得到当地群众的认可,第一天就卖掉七千多元的货;今年5月,在济南举行的大美青海特色品牌产品推介会上,不到一天,公司带去的四大类180多件产品也销售一空。在这种品牌推介会上,公司每次不光产品卖得好,更重要的是给企业搭建了在全国展示自己品牌的平台。穆华峰说,品牌有多大,市场就有多大,“在青海大集上,我并不在意我的产品卖了多少钱,我是用品牌的思想推介产品,以便更好地运作企业”。
谈到入驻开发区的情况,武霞说,刚进开发区,公司就享受了审批、土地手续、建设手续、工商注册、税务登记、优惠政策兑现以及技术改造、新产品申报等方面的“一站式服务”;享受了政府的贴息贷款、固定资产补助;还享受了针对员工的技能培训,解决了企业用工难题。政府给予的全方位服务还体现在其他方面,比如质监部门帮助企业建立了食品安全体系,保证了产品质量;税务部门上门指导业务;工商部门服务到位,办事效率高,悉心指导企业如何维护品牌,帮助公司申报成功了107件商标,规避了被侵权的风险,提高了企业无形资产的含金量。对正在申报的中国驰名商标,工商部门也给予了全程指导。
对此,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经济局负责人说,管委会对入驻企业实行保姆式服务,对每一个项目都安排专人负责到底,服务内容涵盖工商注册、项目协调、环保评审、劳动就业培训、招工等方面;对企业还有减免所得税、营业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的优惠政策;给予水、电、土地、配套设施收费等方面一定的优惠政策,降低投资者的经营成本,提高对经营者的吸引力。现在仍然在不断优化服务环境、创新服务方式,把安商、稳商、富商作为最终目标,确保企业进得来、留得住、发展得好。
- 相关链接
请您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