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题

足球案盖棺后的反思 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

来源:新华网 作者:李丽、树文、汪涌、李铮、方列、公兵、史春东、赵仁伟、王浩明 时间:2012-06-14 09:01

    反思之五: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为何踢不好足球?--要改变足球政绩观,重长期基础轻短期成绩,切实落实“足球从娃娃抓起”,为中国足球的未来当铺路石

 

    在法律上,“南勇们”的罪行是腐败,不是因为国家队成绩没搞好。

 

    但包括足球在内的很多事往往如此,赢了一切好说,输了就引发各种指责。职业化近二十年来,为什么国足的战绩和排名不进反退,进而“四大皆空”?也是中国足球的另一宗“罪”。

 

    法里纳是一位巴西大学的体育老师,他来到中国,从中国仅有的200多名五人制足球球员中挑人组队,再用9个月的时间把他们带入了2008年五人制世界杯。成功后,他对记者重复了那句至理名言:中国13亿多的人口,怎么可能挑不出11个人踢好球?

 

    来自踢球像呼吸一样必要的巴西,法里纳无法想象,尽管中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约五分之一,但根据足协最新的统计数据,中国只有1.1万注册球员,这其中12-19岁年龄段的青少年加起来不足7000人。

 

    这是一个简单的比例:日本总人口仅约为中国的十分之一,但有50万孩子踢球,近百倍于中国;而总人口仅为8000万的德国,各级足球俱乐部成员达到了惊人的670万,是中国的600倍。

 

    专家普遍认为,在足球等集体球类项目上,人才培养体系必须符合正金字塔型的规律,不可能出现空中楼阁似的成功。换言之,如果中国足球的人口能够媲美乒乓球、羽毛球人口,那么水平必然会上一个台阶。

 

    中国足球的管理者们不可能不知道根基已断,但受到“唯成绩论”的影响,中国足球一直陷入从思想到行动上的急功近利。于是,所有的足球优质资源向国家队集中,作为足球未来的青少年群体无形中被忽略了。足球从娃娃抓起喊了多年,但口号多、行动少,或流于形式,或杯水车薪。

 

    这里面的关键是,举国体制的优势没有用来发展足球基础,只用来了发展国家队。足球名将郝海东说:“用举国体制发展足球,关键是要看发展哪些方面。如果你用来修建球场,开展青少年足球运动,谁又会反对呢?”

 

    当然在中国教育和体育两条线的现况之下,不是所有的板子都该打到足协身上。

 

    体育本质上是教育。然而,在2009年教育部和体育总局联手推出校园足球活动之前,学校这片在足球发达国家承担起项目普及重任的沃土,现状却不乐观。而我们的邻居日本却在足球上突飞猛进,男足已经是世界杯十六强的水准,女足更是夺取了世界杯冠军!成功的关键正是校园足球。

 

    在我们足球进校园的过程中,还凸显了足球教练师资紧缺、教师编制、工资和补助偏少、训练是否计入课时等现实问题,亟待相关部门出台具体政策。

 

    尽管教体脱节的现象客观存在,体教双方分工合作机制仍需明晰,但不少专家认为,决策阻力小、组织环节少、资金集中快等等,都是中国现有体制的优势,只要政府真正重视青少年足球,切实形成跨部门合作机制,就可以加速校园足球发展,弥补以往的缺失。

 

    不过,鲍明晓提醒说,体教结合的根本目的,不是要培养高水平的职业选手。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评价说:“你们启动这个计划,当然会诞生一小部分优秀球员,而更重要的是会有更多踢球的孩子将成为优秀的中国公民。”

 

    一边是如火如荼、魅力四射的欧锦赛,一边是面部憔悴、听着司法判决书的谢亚龙、南勇,这不由得让人一声长叹!中国足球,与世界距离太远,欠国内球迷太多,要解决的问题繁重,但这场司法大审判无异于黑暗中渐起的一道曙光。迎着这道曙光,只要我们努力,终会迎来霞光满天和一轮朝阳。

请您发言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