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板车:车轮碾出不灭的辙
“长鞭一甩啊,啪啪地响啊哎嗨哟,赶起那个马车出了庄……”上世纪50年代中期,互助县双树村曾经活跃着一支大板车队,搞运输拉基础建设物资、生产生活物资,不仅仅为建县初期的互助县,而且为上世纪50年代建设新青海贡献过一己之力。
记忆中的激情岁月
初夏的互助土族自治县双树村,草木葳蕤,空气清新,连片的麦地生机勃勃。如约来到这里采访时,当年大板车队的车把势袁广荣老人早就坐在村口的田埂上等着了。聆听他的讲述,仿佛能触摸到那段火红的岁月强劲的心跳。
袁广荣说,当年村里有近三十个车把势,当年车队中最年轻的他,如今也已73岁了,年纪大些的,也只剩下今年84岁的袁有福老人了。“说来奇怪,年纪大了,有些事情都记不清了,在大板车队的往事却越来越清楚。”岁月如流水,带走了他们生命中的许多记忆,只是这段岁月却镌刻在了记忆深处。
新中国成立后,为改变农业落后的面貌,从1952年起,在全国轰轰烈烈开展的农业集体化运动,使几乎所有的农民都卷入集体化的洪流。但是由于牲畜、生产工具的普遍缺乏,依靠农民独立的家庭经营,很难完成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为了不使农业生产中断,在政府的倡导下,农民进行互组合作。在双树村开展的集体化的生产方式使群众干劲十足,加之1956年2月起,来自河南、天津、河北的近七千名移民从中原来到互助,加入了大生产的行列,于是,早在1950年2月,率先在全省建立起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的双树村,为了增加集体收入,大队便将状况好一点的大板车、骡马集中到占地10亩的大队饲养院,组成一支由三十多架车统一经营运输的大板车队。
袁广荣记忆中的大板车,其实就是一匹马、一架车组成的马车。“大板车比现在农村使用的手推架子车体积大得多,光车檐的长度就有3米左右,全车的家当也就是牲口的围脖、拉板、搭腰、车秋、木质板车、木质轱辘,还有就是车把势必不可少的鞭子。制作大板车的木料用的是我们当地产的榆木最好,当然在外地或其他地方也用槐木、桦木制作大板车最结实耐用。”
袁广荣说,除了大板车不可缺少的车家什外,每个车把势都要随身携带一种叫“火皮胎”的生火工具。“火皮胎”是用全羊羔取皮去毛扎住四脚制作成的,可以用它鼓风吹火,青稞面、豌豆面、杂面再加入菜叶子、洋芋就是大板车队成员的美味佳肴,当然自己也带杂面馍馍。
- 相关链接
请您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