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电油气价格改革 哪些群体最受冲击?
近期轮番启动的水、电、油、气等资源价格改革对哪些群体影响最大?“新华视点”近期记者分赴北京、上海、浙江、山东等地对城乡低保户、小微企业主、农民、运输户等社会群体进行调查,发现虽然国家已考虑到向“困难”群体倾斜,但由于各种价格要素呈现“叠加上涨”,对于部分群体而言,却是不小的负担。
低保户:电表跑得“快”,做梦都担心
按照规定,北京市最新居民电价方案采用的第一档电量标准为240度/月,第一档内电价标准维持现状不变。
6月中旬,记者来到低保户刘惠欣居住的北京西城区老墙根胡同的一个大杂院里。确定自己家用电量为第一档后,她才松了一口气。
“别看我们家用电省,那是因为不舍得。现在家里除了冰箱,空调啥的都不敢开,就这样每月还得100多度电。”她说,“电表跑得‘快’,总想着再节约,做梦都担心跑电。”
47岁的刘惠欣和丈夫都患有慢性病,一家三口唯一的生活来源,只有政府每月1040元的最低生活保障。
“以前还能勉强生活,但如今这两年什么东西都涨得太快了。”刘惠欣表示,去年冬天,连煤也涨到1.35元一块。冬天孩子放学回家时才烧上一块取暖,白天自己在家时忍忍也就过去了。
西城区老墙根居委会介绍说,这个社区共有2000多户居民,目前有60多户像刘惠欣一样依靠低保生活的家庭。对普通家庭影响不大的水电费,低收入群体对调价“很在意”。政府低保这几年虽然也在涨,但有限的补贴还是让他们感觉生活吃力。
小微企业主:80万元返利,不够填窟窿
6月初,记者穿梭在位于浙江海宁的纺织园区,这个全国著名的纺织生产加工销售基地没有多少走动的工人、机器轰鸣声若有若无,让人明显感受到经济下行对纺织企业带来的冲击。
从事印染处理的海宁中龙印染有限公司董事长戚张生说,形势不好,拿不到单子,拿到了单子也不敢做,整个园区开工率不足60%。“一方面是利润不断下降,另一方面是资源价格不断上涨,两边夹着企业真难活。”
戚张生给记者算了一笔“细账”:根据园区规定,园区内企业必须用热电厂所提供的蒸汽,从年初的每吨不到200元涨到现在的每吨225元,一年的蒸汽费大约在1300万元;企业24小时开工,平均电价为每度7毛3分,每月电费大约为110多万元。
“我们也算园区的纳税大户,去年好不容易拿到了80万元纳税返利,结果还不够填资源价格上涨的窟窿。”戚张生说。
- 相关链接
请您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