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邻里和谐系列报道
单元楼里的陌生人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而如今,这句俗语正在渐渐失去生存的语境。“现在楼高了,房子大了,邻里之间的温情反而少了!”许多人发出这样的感慨。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曾通过网络做过一项调查,在4509名调查对象中,40.6%的人不熟悉自己的邻居,其中12.7%的人根本不认识自己的邻居。
不认识邻居,不与邻居打招呼、聊天……不知不觉中,邻居成了我们身边“最熟悉的陌生人”。
因忙碌忽视了的邻里亲情
“现在城里人的生活节奏快,工作和生活压力这么大,很多人忙于工作和家庭,无暇顾及和邻居的交往。说实话,我们和对门的邻居很少见面,偶尔碰到也只是点点头打个招呼而已。”提起和邻居的关系,在省城一家医院工作的李玉梅坦言道。
李玉梅和丈夫都在医院工作,两人平时工作比较忙,特别是在急诊科上班的丈夫就连休息日也不得闲,一遇到病人的病情发生变化或有危重病人的手术,他就得赶快去医院加班,于是,照顾孩子和做家务的重任全落在了李玉梅一个人身上。“每天一下班就赶紧回家做饭、带孩子,忙得连电视节目都顾不上看。”李玉梅说,去年孩子上了小学,她和丈夫回家后就更忙了,每天,两人中的一人必须抽出一两个小时陪孩子写作业,辅导孩子复习、预习课文,“下班后就这么点时间,我们哪儿有工夫去和邻居拉家常培养感情呢?”
家住小桥金色家园的王军每天早上7点出门上班,晚上7点才能回家,做生意的妻子也忙得不可开交,他们的工作状态可以用“早出晚归”来形容。虽然搬来小区已有两年多时间,但除了和对门混了个脸熟之外,他们与其他邻居都不认识。“每天事情太多了,根本没有时间顾及邻里关系。”王军说。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忙”“没时间”已经变成都市人挂在嘴边的口头禅。的确,随着城市节奏的加快,忙碌已经成为都市人的一种工作和生活常态,当人们每天不得不为生计、工作奔波忙碌时,那种闲暇时和邻居聊天、拉家常的惬意和心境便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一把锁锁住了人与人的交流
“隔壁的邻居姓什么、在哪儿工作都不知道,楼上楼下的邻居就更不清楚了。有的人虽然是在一个楼上住着,但即使偶尔碰面也和陌生人没有什么两样,大家相互看一眼后扭过头装作不认识,如今,邻里之间的这种情况很平常。”在一个小区住了7年的张晓宇说。
“现在生活条件改善了,城市住户的居住面积增加了,不像以前的集体宿舍或是四合院,大家每天生活在一个屋檐下,抬头不见低头见,关系自然要亲密许多。现在,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独立的生活空间,大家更注重个人隐私,经常随意到别人家串门,不仅不会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还会引来别人的不满。”对于日益淡淡薄的邻里关系,张晓宇有自己的见解。“再说,我觉得也没有必要和邻居建立很深的感情,房子出现问题了,有物业部门来解决;自己遇到生活上的难题时,可以找家人、朋友、同事帮忙,谁还会去麻烦邻居?”
和张晓宇持同样看法的还有26岁的王杰。去年大学刚毕业的王杰在一家电脑公司上班,在西宁和朋友合租了一套两居室。每天下班后,除了偶尔和朋友、同事吃饭娱乐外,大部分的时间,王杰都窝在自己的小房间里上网。
“本来就是租的房子,对门住的是谁,根本不知道,也没必要认识。上网不仅可以娱乐,而且也可以认识很多陌生人,大家在网上是关系很好的朋友。”在王杰看来,网上的好友要比现实中的邻居更容易结识和交流。
“白天一把锁,回家关上门”,是如今很多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回家生活的一个真实写照。冰冷坚固的防盗门,也许关闭的不仅仅是那扇和外界交流的门,更关闭了一颗颗渴望交流的心。在不少人眼中,用网络上流行的这句略带戏谑的语言来描述或许更加准确:“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你住在我家隔壁,我却不认识你。”
老年人异乡忍受孤独
今年是李阿姨到西宁的儿子家生活的第二个年头,但她仍然不习惯这里的生活。特别是城市里邻里之间互不往来的这一潜规则,让在农村生活了大半辈子的李阿姨尤其感到不适应,她觉得自己和这个城市以及这个城市的人有着无法逾越的距离。
李阿姨的孙子去年刚上小学,工作忙碌的儿子和儿媳便商量将远在甘肃农村的李阿姨接到西宁帮忙照顾孩子。村里的老姐妹都羡慕她要去城里享福了,对于李阿姨来说,每天都能看到自己牵挂的孙子,她心里高兴。可让李阿姨没想到的是,没过几天,这种高兴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巨大的孤独感。
每天除了给家里买菜、做饭,还要接送孙子上学、放学,闲下来的时候,李阿姨就不知道该干什么了。想找个人聊天,楼上楼下住的都是年轻人,大家都上班去了,偶尔碰到几位老人,可李阿姨的一口方言和别人沟通起来很费劲;想出去走走,不认路的李阿姨害怕走丢了,何况儿子儿媳还经常告诉她,不要随意和陌生人说话。这时的李阿姨无比怀念老家农村的老姐妹,怀念那种东家串门西家逛的日子。“城里的生活好是好,就是平时一个人在家,没劲。”李阿姨叹了口气。
其实,李阿姨只是这个城市中为数不少的“漂老族”中的一员,他们的子女已成家立业,本该安享晚年的他们却离开家乡,动身前往一座完全陌生的城市,帮着料理孩子和孙子辈的生活,于是,就形成了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一面享受着天伦之乐,一面承受着外人难以想象的孤独和烦恼。其中,城市日渐淡薄的邻里关系也成为他们融入城市生活的一大障碍。
邻里和谐源于互相尊重
“现在都是商品房,周围住的都是陌生人,其中许多人还是租房子住的,流动性很强,今天搬进来,过几个月就搬走了,一点信任感都没有,相互之间怎么交往?”在一家企业上班的张宁说。
在张宁的印象中,自从搬到现在居住的这个小区后,他和妻子与大部分邻居没有太多的交往,但个别邻居的行为却给张宁一家的生活带来了烦恼。一次,对门搬来了一对年轻夫妻,两人不是在半夜将电视的声音开得很大,就是在清晨放摇滚乐,虽然这只是一个生活小习惯,却给只有一墙之隔的张宁家带来了不小的影响。几次过后,忍无可忍的张宁敲开了邻居家的门,没想到对方却振振有词,骂张宁多管闲事,结果两家人争吵起来……
六十多岁的郭阿姨最近也有点烦。前不久邻居养了一只宠物狗,每天晚上,邻居都要带狗出去散步。这以后,郭阿姨发现,自家门前总是有一股挥之不去的臭味,原来邻居的宠物狗经常在郭阿姨家门口撒尿。一向爱干净的郭阿姨受不了了,原本关系不错的两家因为一只宠物狗闹得不愉快。
居家过日子,邻里之间难免有摩擦。如何化解邻里矛盾,往小了说是个人处理问题的习惯,往大了看则是一个人素质的体现。其实,从某种角度说,矛盾给自己提供了一个让人重新认识了解的机会,如何行动值得三思。
- 相关链接
请您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