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守 坚守——互助沙沟山一家三代的教育梦
他们坚守在乡村,挑起农村教育的重担;他们给予孩子们启蒙教育,在幼小纯真的心田里播撒下希望的种子;他们日复一日地留守在条件艰苦的农村,悯人却从不悲天;他们用农村教师的朴素执著和积极乐观,书写着师魂的伟大……
7月16日,持续几天的降雨,使得通往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中心学校沙沟山教学点的一处路面出现塌陷。教学点里唯一的老师吕志胜得知情况后,骑着摩托车,带着一把铁锨疾驰而来。
瞅着眼前这个一米多宽、两米多深的大坑,吕老师放弃了往里填土的打算,他准备回去找搭桥的木板。我们则顺着他指引的方向徒步前行。半个小时后,到达吕老师任教的沙沟山教学点——沙沟山小学。
院墙里传来了读书声
一路上,我们没有碰到村民。除了偶尔传来的几声狗叫声,坐落在沟里的村子显得有些寂寥。忽然,开阔平台处一个农家院里传出稚气的读书声。顿时,村子活泛了起来。
农家院门,用砖块堆砌而成的门楼并不高,木头雕花门头上,一块半米见方的白色木牌上写着“五十镇沙沟山小学”几个字。推开油漆斑驳的红色铁门,视野因为东西太少而变得空旷,让人的目光不得不锁定在东墙下那掩映在绿阴中的一排老旧平房上。
读书声就是从这里传出的。推开嘎吱作响的木门,只见十来个小不点被安插在三横四纵的十二张课桌后面,他们正摇头晃脑、声嘶力竭地背着书。瞬间让人心底生出柔柔的痛。
刻画着岁月印记的木门,裂着缝张着嘴的墙壁,看不出本色的木头窗户,一切的一切,暴露出平房苍老的年龄。但因为有了孩子们的存在,它被衬托得愈加厚重和充满生机。
“艰守”24年的六爷
吕志胜的六爷吕长寿,是沙沟山最早的老师,这位74岁的长者,见证了沙沟山教育事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发展历程。
有人说,一个人对事业倾注的心血越多,回忆也就越多。吕爷的回忆里盛满了甜蜜。“1959年3月5日,我当上了五十学区的老师。当时整个学区几十个老师里,我可是为数不多会教新式拼音的老师。”
吕爷任教时,班彦小学(沙沟山小学的前身)栖身在一座破庙里,没有黑板,吕爷将小木板刷上黑漆,晾干后带到教室;没有粉笔,他将闲暇时找来的白石膏搓成条,晒干后写字;没有课桌,他干脆让学生趴在泥台子上……“语文、算术、音乐、美术,所有的课程我都教过,什么都不图,就觉得能让娃娃们学点知识,心里踏实。”离开教师岗位时,吕爷的身份还是民办教师,但他对教育的拳拳之心,至今仍让人肃然起敬。
破庙学校在农村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除了本村,附近村子的娃娃们也在那里接受启蒙教育。今天看来,破庙学校和吕长寿虽没能改变所有上学孩子的命运,但至少为农村孩子打开了认知世界的那扇窗。
“我觉得老师是最好的职业,娃娃们就像一张白纸,老师用心教了,白纸上就会留下精彩的图画。”难以割舍的教育情怀,让吕爷倾诉出这样富有哲理的话。
- 相关链接
请您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