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题

重走范长江之路(之二)

来源:西海都市报 作者: 时间:2012-09-11 09:09

第一站:在甘青交界处寻找范长江足迹

 

    有一句话说:自古甘青不分家。

 

    在相当漫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青海在行政军事上隶属于甘肃,在文教方面也多依赖于甘肃的滋养,尤其是青海河湟地区,和甘肃山水相连,男婚女嫁,水乳交融。

 

    9月3日,我国著名新闻工作者范长江之子范东升与《青海日报》《西海都市报》采访团一道,从西宁驱车出发,踏上了重走“中国西北角”青海段的征途。

 

    临近甘肃,我们在一路颠簸中,朝着《中国的西北角》第三篇《祁连山南的旅行》中记载的马连滩和牛站寻去,因为那里是1936年范长江来青海时,在甘肃最后的留驻地。在《中国的西北角》中,范长江先生不吝笔墨,用千余字的篇幅,记录下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甘青交界地带的一个村庄,这里的自然地理、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甚至连服饰、语言都引起了他浓厚的兴趣,并与住宿的房东结下深厚友情。这个村庄位于大通河东岸甘肃省永登县连城镇,名叫牛站村。

 

    青海行随笔记者的价值(上)

 

    此次应西海都市报之邀,我与汕大新闻学院师生一行四人前往西宁,参加“重走范长江之路”采访活动。自“文革”结束以来,在我父亲恢复名誉之后,不少媒体单位或新闻学院组织过同样主题的活动,而据我所见,西海都市报此次举办的活动不仅规模甚大,从专业角度来说,也是最有深度与特色的。我有幸参与其中,感慨良深,收获不菲。

 

    根据《中国的西北角》的记载,我父亲是1935年12月17日开始从兰州出发前往西宁的,18日经马连滩村渡口,以“铁索摆渡”的方式渡过甘青交界处的大通河,在西岸的牛站堡留宿一夜后,翻越牛站山进入青海境内。19日到达西宁后停留约半月从事大量采访和研究,包括采访青海统治者马步芳以及计划入藏而驻锡塔尔寺的九世班禅。1936年1月4日乘马离开西宁,沿祁连山南麓西行。8日抵大梁,夜宿金矿区石穴;9日过冰河,越景阳岭,宿于俄博城;10日再向北越过俄博岭,走八十里扁都沟,最后经过一个叫做“炒面庄”的小村落,便回到甘肃境内,开始他的祁连山北新旅程了。如从兰州起程算起,他在青海行程千里,共计25天。

 

    由于学院事务难以分身,此次青海行时间只有短短数日,但是报社仍然做出悉心安排,使我能够随记者团寻访范长江先生祁连山南之行的首尾完整的路程,可以说了却了我多年未了的心愿。

 

    77年过去了,漫长的岁月中人间巨变,山川易貌,我最担心的是,如果书中记载的那些地址已经缈无踪迹,自己恐难承受失去历史记忆所带来的沉重与失落。

 

    例如为了准备大通河之行,我在百度和谷歌的地图上曾反复搜索“马连滩”和“牛站堡”这两个旧地名,却毫无结果。直至午夜,在另一幅青海电子地形图中蓦然发现大通河隔岸相对的“马莲摊”和“牛战”以及附近“河桥镇”的地名,推测与《西北角》中的有关描述大体相符,真是喜出望外。此时获知报社方面也已找到该地大致方位及路径。

 

    3日一早怀着兴奋心情乘车前往大通河畔,一路北上打探采访,当终于找到书中所写的“马连滩”时,心中顿时欣喜莫名!今天这里是甘肃永登县河桥镇镇政府所在地马莲滩村,是多民族聚居区。长江先生在清真馆中误称“死牛肉”,几遭餐馆中人拍刀动武。青海之行尚未开始,说不定便受阻于此地了!而这只是其进入青海后千难万险中的第一个小序曲。(作者:范东升)

 

    河桥镇镇政府的所在地是马莲滩。当年,范长江在这里留下了一个有关“水牛肉”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范长江的机敏和智慧,表现得淋漓尽致。每每想起这个故事,范长江当年赴西部采访的决绝和勇毅,总会穿透这故事本身的幽默,触动我的心扉,而这更为我重新解读《中国的西北角》,重新解读范长江提供了一条线索。

 

    采访日记:和范东升同走范长江之路

    9月4日 晴

 

    车上高速公路,眼前便豁然开朗。天高云淡,麦蔬飘香,高原迎来了一年中最丰腴的季节。湟水透过整齐的白杨树林,闪现出段段腰身。这条发源于海晏县的汤汤大河,带着海晏河清的美好祝愿一路东行,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与远道而来的大通河汇合,并在甘肃境内注入黄河。湟水河流经的区域,是青海土地最肥沃,气候最温润,人口密度最大的地方,它以特有的温情,养育了青海60%以上的人口。1936年,范长江便是沿着湟水溯流而上,深入青海考察采访,完成了《中国的西北角》中的重要篇章。

 

    ◎“如果当年路况有这么好,父亲就不会受那么大的罪。”

 

    这是父亲当年走过的地方。看着车窗外一幕幕匆匆而过的风景,儒雅的范东升不由得激动起来。他说自己几乎走遍了范长江西北之行除青海段之外的所有地方,而今终于踏上了这片土地,了却了范东升心中的遗憾。

 

    范东升先生认为,《中国的西北角》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第一次真实、全面、系统、生动地记录了西部的状况,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西北角》有着史书般的厚重。

 

    我们的目的地是甘肃省永登县一个名叫马连滩的地方,据《中国的西北角》中记载,这里是范长江青海之行时,在甘肃最后的留驻地。1936年的范长江,就是从这里渡过大通河进入青海境内的。

 

    临行前,范东升想在网上下载马连滩的地图,可是没有。他意外地找到甘肃省永登县一个名叫马莲滩的地方,这或许就是当年的马连滩?令人振奋的是,离马莲滩不远,就是牛站,这是另一个在《中国的西北角》有着明确记载的地名,这让我们有着这样的猜测,世事变迁中,或许当年的马连滩已经更名为今天的马莲滩了。

 

    许是前几天刚下过雨的缘故,湟水河河水汹涌。湟水两岸,田畴整齐,庄稼待收。高原一派丰收的景象。这样的场景与《中国的西北角》中的描述,有着惊人的相似,唯一不同的是,湟水两岸,绿荫丛中,多了许多整齐现代的民居,多了许多高大壮观的厂房。时代为这片土地平添了新的内容。范东升先生的情绪明显地为眼前的一切所振奋。

 

    这是范东升先生第一次的青海之行,在此前他对青海的了解仅来自媒体的介绍,仅来自《中国的西北角》。河湟谷地为他传达的是这样的意象,气象明朗,生机勃勃。“如果路况有今天这么好,父亲当年也不至于遭那么多的罪。”范东升先生说。

 

    ◎杨德明的河桥记忆

 

    午饭后,我们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找到了80岁高龄的杨德明,他是河桥镇有名的地方史学者。老人风趣而幽默,电话中他说自己的学问是“狗拉皮条——一段段,”成不了体系,自嘲中,透着谦和。

 

    老人很忙,因为配合旅游,镇政府决定在大冰沟一侧重修女娲宫,杨德明是新工程的顾问。

 

    大冰沟是唐蕃古道的一段,相传千余年前,文成公主就是从这里进入青海的。在老人娓娓的讲述中,河桥镇的历史渐次清晰起来。令人吃惊的是,老人至今仍然记得当年读《中国的西北角》时的情景,这让采访组的同仁们兴奋不已。在许多河桥人看来,范长江在《中国的西北角》中对河桥的记录,已成为了当地最珍贵的历史文献。(作者:李皓)

请您发言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