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一个沉重的符号——亲情离我们有多远
每年的清明节、端午节、五一劳动节、国庆节、春节都是我国的重要节日,在这些节日里,各单位都会放假,或一天或三天或七天,也就在这些日子里,家中的父母都期盼着自己的儿女早点回家和家人团聚,而我们因种种原因而回不了家,让家里的父母等了又等,盼了又盼……
父母永远在村口等我们归来
10月1日早晨,经过一夜的小雨,互助县台子乡下台一村整个村庄显得格外的清晰。也许是国庆节的缘故,这天,从早晨,太阳一直很好。
早晨八点多,65岁的代斌老人就站在村口张望,他不看今天的天气怎么样,也不关心村里有多少人去了县城,他在等他的大儿子回家团聚。
昨天晚上,大儿子代小军从格尔木给家里打来电话,说国庆放假,一定到家里来看看。
代斌告诉记者,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自2006年毕业后一直在格尔木工作,平时很少回家,一年回来两次,每次来不超过两天。小儿子在广州上班,一年回一次家。
"昨晚接到大儿子的电话,我和他妈很高兴,因为大儿子自五一来了一次后到现在就没来回过家。"代斌有点伤感地说。
时间在一分一秒过去,村里的班车一辆接一辆驶过,直到中午,代斌的大儿子也没有出现在村口。在下午时刻,大儿子打来电话,说回不来了!
老人放下电话,老两口对视一下眼睛,然后很失望地向遥远的村庄望去。
每到节假日期间,像代斌老人一样站在村口等待自己儿女回家的情景一波甚过一波。甚至,有老两口为迎接儿女的到来,从一大早站在村口两个人轮流"值班"。
在我省农村,大部分子女都出去打工或者上班,只留父母在家中的大有人在,他们平时听不到子女的欢声笑语,也看不到子女熟悉的身影,每天只盼着放假。
中国是一个很重视亲情的国度。两千多年前,孟子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亲情观,他说,要把自己的老人孩子推广到爱天下所有的老人孩子。但是在21世纪的今天,在市场经济利益至上观念的冲突下,我们的亲情观出现了不和谐的因素。
在这个"转型期"的社会,在这个物化了的社会,在这个世俗、利益与情感并行的社会,我们不得不扪心自问,还有多少亲情味萦绕在我们的身边?
作家三毛曾说,"父母是孩子的守望天使。天使落泪,上帝拾起这些水滴,和他们破碎的心粘在一起,这便是孩子。所以每个天使都很爱自己的孩子,因为孩子身上既有他们的心又有他们的泪。而子女就像远飞的风筝,但那根线却在父母手中牢牢握着,飞的再高、再远那线却依然在每个父母的手上。当我们走远了,回头再看,父母依旧站在那里等待着我们的归来。"
- 相关链接
请您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