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题

攒劲少年 心疼花儿——走笔漫过城市与乡间的青海“花儿”(上)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莱麦丹·聂文虎 时间:2012-12-14 08:06

    “花儿”是我国西北地区广为流传、历史悠久的一种民间音乐,是流行在甘肃洮岷等地和青海河湟一带的汉、回、土、藏、撒拉、保安、东乡、裕固等多民族的一种民歌形式。根据“花儿”的音乐旋律特征和歌词格律形式,“花儿”又分“河湟花儿”和“洮岷花儿”两大类,“洮岷花儿”流行于甘肃省的岷县、康乐县等部分县区。“河湟花儿”流行的地域和民族却最为广泛,音乐曲令和歌词格律丰富而独特,影响也最为巨大。“青海花儿”也是“河湟花儿”的主体部分。“河湟花儿”生成于河湟地区,也称“少年”。“青海花儿”的主唱民族汉、回、土、藏、撒拉、保安、东乡、裕固等以“大分散、小集中”的格局分布于全国各地,这些民族的传统文化与其居住格局相仿,形成了大同小异的缤纷景象,这些丰富多彩的“小异”,在发展进步中相互融合,构建了中国西部少数民族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大厦。

 

    几经百年流传,历经风霜雨雪的磨炼,在现代社会高端技术日新月异,网络信息遍布各地,文化异军突起,人民群众精神生活日益丰富多彩,娱乐活动形式多样的新时代,作为西北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曲目的青海“花儿”在时代潮流的历练中,依然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和广泛的群众性,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艺术世界里长盛不衰。

 

    “花儿”本是心上的话,

 

    不唱是由不得自家,

 

    刀儿拿来头割下,

 

    不死还是这个唱法。

 

    这一首“花儿”歌词,悠扬跌宕的旋律,高亢激越而略带伤感的意蕴,无论歌词还是曲调,都能紧紧抓住听众的心。

 

    大红的缎子上绣鸳鸯,

 

    五色的扣线(啦)配上;

 

    五月端阳没跟上,

 

    碰给者六月(的)会上。

 

    左手里拿的独独蒜,

 

    右手里捏的杏儿;

 

    今儿的日子上团一个圆,

 

    再没有团圆的空儿。

 

    唢呐伴着悠扬、清脆的“花儿”伊呀伊令儿,从山川河谷、田野草原扬起,漫过高山,飞向云端……作为高原民族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地处高原的青海“花儿“成为人们传递和交流情感的妙音。

 

    青海是“花儿”的主要传唱地区,历史悠久,曲令之众多,爱好者之广泛,歌手辈出。据不完全统计,流传于青海地区的花儿曲令有300余种之多,每年农历“四月八”至“六月六”期间,青海河湟地区的“花儿”演唱活动此起彼伏,如火如荼。大通县回族土族自治县老爷山花儿会、乐都县瞿昙寺花儿会、民和回族自治县七里寺花儿会等已被国家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联合国文教卫组织已将“花儿“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名录。

 

    青海“花儿”主要流传在青海省的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乐都县、平安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互助土族自治县、湟源县、湟中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同仁县、化隆回族自治县、贵德县、门源回族自治县等地。青海自古就有羌族、吐谷浑等民族繁衍生息,从秦汉以来的社会发展轨迹中可以看出,众多民族的先民耕牧青海大地,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辉煌灿烂享誉世界的青海高原民族文化。

 

    高不过蓝天(么)深不过海,

 

    俊不过太阳的光彩,

 

    幸福的大路(哈)共产党开,

 

    好不过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祁连的松柏(么)四季里青,

 

    黑河的流水亮晶晶,

 

    党的政策(吆)是指路的灯,

 

    照亮了人民的前程。

 

    青海“花儿”,是珍藏在高原人民心中永不凋谢的一种民间艺术。几百年来,无论是在祁连山下、浩门河畔、还是在河湟谷地,青海“花儿”与这块富庶的土地紧密相依,与高原人民心心相印。在民族艺术百花园中青海“花儿”炽热地竞相开放,争芳吐艳,为劳动人民带来了无尽的乐趣,尽管有时它朴素得如同裸露的黄土地,清纯得似低声呢喃的乡野田间的溪水,在朝山会、庙会的“花儿会”上,却以酣畅淋漓、朴实纯真的言语,变幻莫测幽默诙谐的唱词,如骄阳、又如熊熊火焰,令人兴奋不已,如痴如醉,流连忘返。

请您发言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