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脉相承的昆仑文化(一)
自全省文化改革发展大会做出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建设文化名省的重大战略决策以来,明确提出了“着力构建以昆仑文化为主体的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建设目标。第一次将青海文化明确定位为昆仑文化。昆仑文化从地理学、神话学、语言学、考古学、文化学视阈中与中华文明一脉相承,以昆仑山为精神载体的昆仑文化无疑是青海博大精深文化的标志。
地理学上的昆仑文化
横贯于中国西部版图的昆仑山脉,是地球上平均海拔最高且延伸面积最大的山系。它西起帕米尔高原,向东绵延整个中国,被世人称为万山之祖、众山之王。
假如从太空俯瞰青海,实际上是由一系列高大山脉组成的“大本营”。你会发现有三条以昆仑山为基本骨架的突起皱褶由东向西横贯全境,甚至向大海延伸。有人说昆仑山的东头从黄海潜越到了日本。
昆仑山北边是天山山脉、阿尔泰山,伴它行的还有祁连山、贺兰山、阴山、大小兴安岭、长白山,昆仑山南边有唐古拉山、喜马拉雅山、横断山等山脉。昆仑山龙脉夹在上述山脉中间,并不断向东施展辉煌灿烂的舞姿。龙的主脉落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即古都长安),然后东出中原(河南),同时展开北向、南向、东向分支,形成昆仑山脉体系。昆仑山到了中原以后,向东有六盘山、秦岭;偏北有太行山;偏南有巫山、雪峰山、武夷山;向南是南岭;加上五岳:北岳恒山、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还有东边的黄山和台湾的玉山(海拔4000米)。这些举世闻名、举世无双的大大小小山脉——大大小小的龙脉,构成了一幅完整的中华巨龙图。
《性理大全》临川吴氏曰:“天下之山脉起于昆仑”。蔡牧堂《发微论》曰:“凡山皆祖昆仑”。陶公《提脉赋》云:“大致察脉起自昆仑”。刘伯温《堪舆漫兴》说:“昆仑山祖势高雄,三大行龙南北中,分布九州多态度,精粗美恶户穷通。”蒋大鸿在《天元五歌》中说,“昆仑高顶九霄中,此是中天大帝宫。海外三山几万里,总与此山脉络通。”
地质学家研究证实,昆仑山所在地距今六亿多年至三亿年间的下古生代期间,曾是一片汪洋大海。在古生代末期的华力西运动中,这里的地褶皱上升而露出了海面,形成了古昆仑山,也就是说构成了昆仑中轴和山脉的中脊。中生代末期的燕山运动,再次使昆仑山上升,造成第三纪后期的喜马拉雅运动和第四纪以来的新构造运动,使这里发生了大规模褶皱和块断运动,终于成就了现在这样高大雄伟,主脊两侧4000米以上的山体。
飞机飞翔在青藏高原,透过蓝天的尽头向西望去,一层层山的波峰由低到高,向无极处铺展成延伸的天梯,鬼斧神工般地切割出千姿百态的地貌。巍巍昆仑如灵魂般统领着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唐古拉山、帕米尔山、阿尔泰山、天山;黄河、长江、雅鲁藏布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在地图上如一条条银线,连缀起雪山、大漠、湖泊、河流、草原、森林。你想到的,它所能创造出的这片神奇的世界;想不到的,它的历史会动辄数千年、甚至上亿年,并以不同的面孔霍然出现在你的面前。
站在昆仑山上,您就摘得了登山者的桂冠。
神话学上的昆仑文化
人类的文化发端,都是从神话开始的,就像人类个体在童年时,总是交织着许许多多的梦想。假如没有这种精神源头,人类能不断突破未知世界,这是难以想象的。
昆仑神话是原始文化、初民哲学,人类处于童年时期的观念和愿望在西部的大汇合。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昆仑就成为了中国人的精神圣地,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具有崇高的地位。昆仑已成为中国人为了政治理想而百折不挠、上下求索的象征,具有悲壮、崇高的伟大意义!
在西部先民的想象中,昆仑山是作为男神而存在,青海湖(西海)是作为女神而存在,昆仑为阳,西海为阴,阴阳结合,天地归一。基于此,对昆仑和西海的顶礼膜拜就成了远古先民们的一种原始宗教意识。当中原文化逐渐进入青藏高原,高原的男神女神观念便演化成新的神话传说,昆仑山被说成是轩辕黄帝的九重宫阙,而西海则被说成是西王圣母的聚仙瑶池。在《山海经》里有西王母和昆仑山的记载,第一次出现了黄帝战蚩尤、升驾于昆仑之宫的传说,第一次出现了大禹治水、导河积石的故事。在随后出现的先秦古籍《淮南子》、《穆天子传》里,这种以昆仑为地域载体的神话传说便愈加系统化、具像化。在昆仑神话体系里,包括了许多广为人知的故事和传说:盘古开天辟地,共工怒触不周之山,女娲造人和炼石补天,以及黄帝创世,羿射九日,嫦娥奔月,夸父逐日,造父驭车,穆王西游,蟠桃盛会……形成了整套具有东方色彩的昆仑神话体系。其中西王圣母和轩辕皇帝构成了昆仑神话的轴心。
- 相关链接
请您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