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题

青海地域文化的守护者(上)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马桂花 时间:2012-12-14 08:09

    非物质文化遗产青海平弦戏作为活态文化,凝结、保留和传递着青海地域文化的历史记忆、情感、经验和智慧,成为青海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在各种戏曲艺术类型中,青海平弦戏以它独有的地方方言,及由地方语音生发出的独特的音乐旋律,给青海平弦打上有清晰的地域文化印痕,具有其他任何艺术所无法替代的感情力量和艺术魅力,也成为青海地方历史文化信息的活态博物馆。

 

    青海平弦戏脱胎于青海平弦曲艺,于1958年搬上台,成为青海地区独有的地方剧种,也是惟一形成专业剧团的青海地方剧种。青海平弦戏的前身青海平弦早期称作平调、西宁曲子、西宁赋子、西宁赋子腔,因为其主调“赋子腔”主要流行于西宁地区而得名。

 

    平弦主要流传在以西宁为中心的湟中、湟源、大通、互助等湟水流域农业区。平弦音乐属于曲牌联套体结构,是一种比较高雅的音乐曲调,分为赋子腔、背宫调、杂腔、小点、下背宫五类,唱腔委婉绮丽,优美动听;唱词对仗工整、严谨典雅,是青海地方曲艺中的“阳春白雪”。平弦何时传入青海,其年代无确切记载。关于它的渊源说法不一:有说是明初从南京传来;有说是明朝嘉靖、隆庆年间流入;有说是北曲当由北方传来;有说平弦曲调温柔典雅,接近南曲风格,当由南方传来;有的则从曲牌名称来源上分析,认为青海平弦是唐代变文演变发展而来;有的则“审其曲调,查其内容”,认为是在清同治、光绪年间,随着青海资本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增长,外地官员、军队以及京津、直隶、山陕商人来青海,才将当地的民歌、牌子曲、杂曲带入青海,并逐渐演变为青海平弦。据平弦老艺人王善卿、秦印堂等人讲,青海平弦是清代中叶从内地传入青海的,以上说法由于历史和文化原因,均无文字记载,我们看到的最早平弦唱词手抄本是清咸丰(1851―1861)年间成册的,收录了赋子腔、背工腔等数十段唱词。从平弦的联曲结构、词本中可以看到其渊源来自多种渠道。青海平弦的曲调原来只有赋子腔和背工腔两种,以赋子腔为主,1926年青海建省后,平弦爱好者广泛吸引本地和外地民间音乐、戏曲音乐及宗教音乐,将这些音乐融入平弦,逐步发展和丰富,并形成了更能体现情感多变、色彩鲜明的联曲体形式的“杂腔”。所以青海平弦是一种既有南腔,又有北调,既有青海特色,又有甘、秦、江、浙韵味的地方戏曲艺术,这种戏曲艺术在长期的民族民间文化的交融中孕育出了青海平弦戏的诞生。

 

    青海平弦戏的语言以西宁方言为主,有以下鲜明特征:

 

    首先,青海平弦戏语言通俗易懂,词句结构也很严谨慎密,除赋子是二、二、三和三、三、四外,其余大多数是按曲调格式而创作字句,也即填词。在青海平弦戏语言的传统曲词中,诗歌化的语言与青海民间语言有机地结合着,和谐统一,生动形象,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同时,青海平弦戏传统曲词也大量运用了比喻、排比、对偶、夸张、反衬、烘托等修辞手法,从而增加了语言表现力。

 

    其次,青海平弦戏的语言是一种韵文,它要求合辙押韵,唱来顺口。虽讲究一定的韵律,但不十分严格;虽然也按十三辙押韵,但由于受青海方言语音的影响,往往出现“方音通押”的现象。它的押韵方法有如下几种情况:一是“一韵到底”的押韵方法,即全篇唱词从头到尾句句都押一个韵,这种情况多出现在赋子腔唱段中。二是隔句押韵,无论是上下句为一曲,还是四句为一曲,都是上句不押韵而下句押韵。如“吹一口仙气,化一只舟船,飘飘荡荡,来到金山,寻找官人,夫妻们团圆。”三是换韵,即根据唱词的需要和不同的曲调换用不同的韵。如“金乌西沉天色晚,玉兔东升照满川,凄凉最难担。”平弦戏语言的唱词对于句子中的平仄要求不严,但对句韵脚上的平仄还都是很讲究的,起码要做到上仄下平,即除头一句的末尾一字常用平声外,一般总是要求在一对句子中上句用仄声,下句用平声。但是,由于青海方言的语音同北方十三辙之间存在着极大差异,因而造成了语言的唱词用韵的复杂现象。如《送情郎》中的唱段:我送情人柴门外(wài;青海方言读wái阳平),手儿里提着两双鞋(xié,青海方言读hái阳平)。一双儿穿着去(qù青海方言读qí,阳平),一双儿穿回来(lái青海方言读lài,去声)。其中第二句末一字“鞋”为“乜斜韵”,按“十三辙”要求,同该唱段所押的“怀来韵”不同韵,但在青海方言有“鞋”字却属于“怀来韵。”又如:我送情人麻柳地(dì,青海方言读zí阳平),手儿里提着一葫芦醋(cù,青海方言读qù,阳平);绊倒葫芦漾掉醋(同上),错了莫再把错事做(zuò,青海方言读jú,阳平),这一段中的用韵情况就更复杂。按“十三辙”要求来看,第一句末一字“地”属于“一十韵”,第二、三句末一字“醋”属于“姑苏韵”,第四句末一字“做”却又属于“梭坡韵”。四个句子用了三个不同的韵,虽然很不顺口,但用青海方言读,“地”、“醋”、“做”同属于“一七韵”是合理的。

请您发言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