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题

青海社工现状调查

来源:西海都市报 作者:胥忠琴 时间:2013-04-24 08:42

一名社工的十年坚守

 

  社工是社会工作者的简称,主要职能是遵循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方法,为有需要的个人、家庭、机构和社区提供专业社会服务。我省已经培养了七百多名社工,目前在岗的有67名,西宁市儿童福利院社工部部长王晶就是其中一员。

 

  一个冷门职业

 

  4月20日,西宁市儿童福利院。

 

  笑声、歌声、掌声从房间里传出来,“这是我们社工部组织的四月生日会,由义工们给生日在四月的孩子集体过生日。”福利院社工部部长王晶看着孩子们开心的样子,也笑了。

 

  “上学时,我也不知道社工这个专业是学什么的,还以为和老师有关系呢!”王晶当初纯粹是稀里糊涂入了这一行。从长沙民政学院毕业后,王晶回到了西宁,当时正好西宁市儿童福利院招人,“面试我的人很惊讶,因为当时学社工专业的人很少。”

 

  2002年,我省的高校社工教育才刚刚起步,不要说王晶当年毕业时社工是个冷门职业,即便到了今天,社工对大多数青海人来说,仍是个陌生的职业。

 

  “我当年也迷茫过,觉得自己好像什么都能做,又什么都做不了。”王晶说。

 

  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

 

  随着工作的深入和细化,王晶开始慢慢了解社工是什么,应该做什么、能够做什么。

 

  “现在,我们要做的工作很多,为院里的孩子联系学校、兴趣班,制订发展计划。还组织各种娱乐、发展性的活动,比如到青海湖旅行、蚂蚁沟烧烤等,这些不只是带孩子们出去活动,主要目的是开阔孩子的眼界,提高生活能力,同时通过这些活动观察孩子们在社交、情绪、行为控制或其他方面存在的问题,加强辅导、沟通,帮孩子形成适当的行为方式,帮孩子们培养坚强、向上乐观的性格。”

 

  儿童福利院现在一共有四名社工,王晶和同事们在为孩子们提供服务上,更是非常细化。

 

  “我们这里有一个孩子,在学校里遇到一点问题,他就会回家来(福利院),既不和老师说,也不和保育员说。一般遇到这种情况,我就会跟孩子谈,帮助他打开心结。”

 

  王晶的这种专业处理手法,教给孩子处理情绪的方法和面对问题的解决方法。这是社工个案处理的专业手法和技能。“我们不会急于去纠正孩子表现出的错误,而是让孩子明白行为发生的根源和后果,并自愿地改变。”在帮助孩子克服困难、健康成长方面,社工的专业知识十分重要。“我们关注孩子们的内心,和老师或者保育员阿姨的着眼点不同。”王晶说。

 

  这样的例子在王晶10年的社工经历里有很多,今天,在工作的实践中,王晶对社工的理解也变得越来越深刻了,“社工具有两层含义,首先它是一个专业,看待问题在专业原则的指导下完成的,不了解社工的人觉得,这个工作谁都能做,不一定非要去读这个专业。通过社会培训、考到资格证就是社工了。但从专业角度看,没有专业学习的支持,提供服务时是不一样的。”

 

  待遇是个问题

 

  在福利院,社工的作用已经越来越重要,不仅为院内孩子服务,还开展社区服务,接待、咨询,组织家长小组活动、社区亲子活动等;还有结案(达到服务年龄孩子停止在康复中心接受服务),儿童的服务转介(提供资料,帮助家长找其他合适的机构);义工的招募、培训、服务安排、管理、活动指导等。

 

  “社会工作在发展,服务人群也越来越广泛,但是受待遇、岗位的制约,大多数人还是离开了。”

 

  王晶做社工这10年送走了很多同行,“很多人是彻底地离开了这个职业。我能理解他们离开这个行业的苦衷。”王晶说,“社工这个职业还不为人所了解和熟悉,虽然国家不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开展社工教育、职称考试,但更多的人还是不清楚社工是什么。”王晶觉得,没有岗位和编制、收入偏低等问题是造成社工流失的原因。“最重要的可能是待遇问题,坦白说,我们每天做的工作都很辛苦,压力很大。而且因为工作性质,很难在短期内找到成就感或者自我肯定。”

请您发言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