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省城护工行业现状
青羚网讯
提素质 尽责任 收入不少
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加,社会对护工的需求将进一步加大。
不少从业者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没有统一的行业收费标准和服务标准、行业管理处于“真空”地带……近日,记者通过调查发现,目前,省城的护工市场还存在不少乱象。
如何规范和管理护工行业,如何将小服务做成大产业?不仅是摆在护工服务企业面前的难点,也是关系到百姓生活的一道考题。
没文化,她连药名都看不懂
40岁的雷发兰来自互助土族自治县,她是西宁环美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的一名护工。
几年前,雷发兰还在村里务农,每天的生活总是围着家里的锅台和地里的庄稼转。家里不仅有老人、孩子,还有一个残疾的哥哥需要人照料,生活的重担压得雷发兰夫妇喘不过气来。于是,她想外出打工挣钱。
雷发兰最初的打工生活非常艰辛。因为没有文化,她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洗碗、打扫卫生,就连男人们干的筛沙子我都干过。唉,都是些苦大的活儿。”后来,在老乡的介绍下,雷发兰当上了一名护工。
接受了公司短期培训后,雷发兰在公司老同事的指导下,开始护理病人。“刚开始太难了,我就是吃了没文化的亏了。”雷发兰说。由于不识字,她连病人吃的药的药名都认不得。于是,她想办法给药瓶上标注上不同的记号,后来,又通过记住药瓶的大小和颜色等来区分不同的药。时间长了,她已能独当一面。病人手术后的禁忌、如何给病人翻身、如何预防病人患褥疮……如今的她说起护理知识来头头是道,同时,她还掌握了康复按摩、换药和拔针等专业护理知识。
现在,雷发兰每月的工资是3000元,她说,如果是短期护理的病人,收入可能更高一些。“家里用钱的地方多着呢,他(老公)挣得还没我多呢!”她说再干个十年没问题。
与亲人聚少离多
王学新(化名)是雷发兰护理时间最长的病人,“算算时间,已经两年了。”雷发兰说。
两年前,王学新因高血压、脑出血被送往青海省人民医院。从他在省人民医院做手术开始,到转入青海省康复医院做康复治疗,雷发兰始终陪护在他的身边。做完手术的最初4个月,王学新只能躺在病床上,吃喝拉撒全部由雷发兰照料。“刚开始,他(王学新)的脾气可大了,我给他拿东西稍慢一些,他就急了,还给我发脾气。我不跟他计较,因为他是病人。干的时间长了,我开始理解病人的心情。”雷发兰说。因为王学新的家人常常不在身边,那4个月里,雷发兰没回过一次家。
在雷发兰的精心护理下,王学新能起床了。渐渐的,从坐轮椅到用拐杖一直到现在能独立行走,王学新的身体一天天好起来了。“现在,他的脾气也变好了呢!”雷发兰说。
从事护工4年来,雷发兰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病房中度过的,她和病人相处的时间远比和自己的亲人要多得多。两三个月才能回一次家,每次回家和家人团聚只有短短的半天时间。雷发兰最牵挂的是家里的两个女儿,小女儿已经9岁了,可由于见面次数少,在雷发兰的印象中,小女儿好像还停留在自己离家打工时的模样。一次,她想像女儿小时候一样抱抱孩子,却发现自己已经抱不动了……“没办法,谁让我干的就是这个工作。”说话间,雷发兰的眼睛湿润了。
被误以为是亲人
和雷发兰不同的是,52岁的护工刘爱玲是一名城里人。
5月15日,记者在医院病房看到正在陪护病人的刘爱玲时,她的精神状态不太好,双眼布满了红血丝。“两个多月了,没休息过一天,这几天感觉特别累,昨天一天吃不下饭。唉,人上岁数了,身体就有些吃不消了。”
病人正在挂点滴,刘爱玲提出在病房里接受采访,“要不然我不放心,我得看着点,这袋药水打完了,得赶紧换上另一袋。”
刘爱玲这次陪护的这名病人患的是脑梗和脑萎缩,生活基本上无法自理。因此,护理工作特别辛苦。每天早上7点,刘爱玲一天的护理工作便开始了。给病人洗漱、做饭、打扫病房卫生,吃完饭后,她要给病人做共一个小时的锻炼肌肉的气压运动和多功能脉冲。其实,这两项工作原本是由护士完成的,但刘爱玲觉得让护士来回跑太麻烦,于是,她向护士学习了仪器的操作方法,自己给病人做。“刘阿姨特别能干,她来护理病人,我们的工作轻松了不少。”一名护士说。10点,病人开始挂点滴,一直要挂到下午两点多,这中间,刘爱玲也没闲着,看点滴、做饭、喂饭,有时护士忙不过来,给病人拔针也让她代劳了。“干了几年了,边干边学,除了不会打针,现在没什么护理活是我干不了的。”
“这个阿姨护理病人特别细心。那几天,这名病人拉肚子,每次大便后,阿姨总是用纸擦两遍后,再用水洗一遍,病人身上一直清清爽爽的,没有一点异味。刚开始,我们病房的病人和家属还不知道她是护工,都以为她是病人的女儿呢!”邻床病人的一名亲属忍不住插话道。
“老刘,该起来活动活动了。”下午两点多,病人该活动活动了,因为病人太沉,为了把病人扶起来,她只能站在床头上,两手穿过病人腋下再握在一起,用双臂的全部力量将病人拖起来。“来,先在床边站一会儿,适应适应。”在刘爱玲的搀扶下,病人好不容易站了起来,当然不是真正意义的站着,病人浑身无力,身体的重量基本全压在了刘爱玲的身上,一百七十多斤的重量对于身高仅有一米六的刘爱玲来说很吃力。“我们慢慢走几步。”在刘爱玲的帮助下,病人缓缓地迈出了一条腿,“他不愿意动弹,我就给他做思想工作,每天让他锻炼锻炼,这样才能恢复得快。”没过一会儿,刘爱玲的话语间已明显有些喘息了。等到病人锻炼完了,刘爱玲出了一身汗。
到了晚上,刘爱玲将放在卫生间的折叠床放在离病人不远的地方,给病人按摩了胳膊、擦洗身体后才上床休息。“睡不了多长时间,晚上要起四五次给病人接小便,总是睡不踏实。”
- 相关链接
请您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