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读:纠结在欢乐与痛苦中的溺爱?
9月1日,是各大中小学开学的日子,西宁市的交通为之拥堵,小学、中学门口水泄不通……
不仅西宁这样,全国莫不如此。忙碌的不仅是学生,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爸爸妈妈七大姑八大姨悉数上阵,构成了一幅极具中国特色的生活场景图——陪读!
从农村到县城,从县城到都市,为了孩子,望子成龙成凤的家长们,集聚在学校周围,甚至安营扎寨,须臾不离地跟在孩子身后,从幼儿园到小学到初中到高中直至跟到大学校园里去。
陪读,是一份投入,一份心结,一份沉重,一种纠结在欢乐与痛苦中的溺爱!
莫道陪读苦谁解其中味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当“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成为全民共识,陪读便成为家长为孩子做的最显性的关爱,从农村到城市,由国内到国外,孩子在哪里,陪读就到哪里,其中甘苦,一言难尽。为了让孩子考上好的中学与大学,由中小学生的父母组成的“陪读大军”已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2012年,据中国社科院教育研究所的一项统计显示,中国36.8%的家庭存在父母陪读现象。不少父母每天的生活重心就是照顾孩子,他们惟一的心愿就是把孩子培养成才……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温饱问题解决之后,人们把家庭关注、投资的重心转向了子女的教育。在这种大气候下,“陪读”不再是个别现象。
一些家庭为了使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放弃离家较近的学校,通过各种渠道和关系将子女送入教育资源好、社会认知度高的学校就读。为了保证孩子能够安全顺利地完成学业,家长只好在孩子就读的学校附近租房子安家,照料孩子的学习生活。一边工作,一边陪孩子读书。在“陪读”大军中间,上班族无疑是最普遍,也是最辛苦的,工作和孩子要两头兼顾,整天在单位、学校、家三地之间来回奔波。
李彬就是陪读大军中的一员,今年儿子考上了高中,家在生物园区的他早在中考结束后,便谋划着“搬家”,为儿子能有更多的休息时间,有个就近的学习环境,他在学校附近租了间房子,每月1600元,租的时候房主就说这是“学区房”,“学区房也是一种资源,价格自然与其他性质住房不同”。
“家庭生活因为孩子学习生活的改变而改变,我也预见到我将付出很多辛苦,但对儿子有帮助,再累也值得。”李彬说。
新版“孟母三迁”殷殷父母心
“可怜天下父母心”,为孩子的衣食住行,家长有操不完的心。各大中小学开学之际,往往是陪读家长租赁的市场高峰期。陪读家长为了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干脆在学校附近租住房屋,把原来自己住的房子租出去,通过“租一借一”的方式来补贴租金。而家长租房的原因也多种多样,有的担心住宿舍孩子学习受干扰;有的心疼孩子每天坐车太拥挤,不安全;还有的是想让孩子多睡会儿,多点时间学习。记者了解到,对于普通家庭而言,每月额外的房租支出是笔不小的负担;但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家长,更在意房子的环境和舒适度,不惜重金高价租下陪读房。
“说实话每月2000元的房租,对我这样一个工薪阶层家庭来说是笔不小的开支,但离学校近孩子能多睡会儿,我和孩子的父亲累点苦点都值得。”为孩子在高中冲刺阶段能出好成绩,王秀红从格尔木市一企业高管的位置上提前退下来,专职陪读,保证孩子能安心学习。
记者了解到,尽管陪读大军中高三的学生家长居多,但也有部分学生家长在初中阶段就“未雨绸缪”。“从小学到初中到现在上高中,我每升一次学就搬一次家。”今年在湟川中学上高三的学生小陈告诉记者。他的经历可谓是新版“孟母三迁”的典型,还在读小学时,她的父母就在心仪的小学、初中附近买房,为就近陪读打基础。当时房价还不算高,父母觉得买房既是一种投资,也方便了他就近读书,一举两得。
“我到哪个学校上学,家就搬到哪里,可父母从来没有考虑过他们自己工作生活是否方便。”“被陪读”的学生中,不少同学体会到了父母的良苦用心,内心充斥着感激和压力,觉得考不好对不起父母,“父母为我学习,每天奔波在工作单位、超市、农贸市场之间,牺牲和放弃了自己的业余活动,他们看电视总是在静音状态,走路也蹑手蹑脚生怕弄出响动,影响我学习,我真的很感动,但同时又感到有无形的、巨大的压力,压得我透不过气来,总担心辜负了父母的殷殷关爱。”有不少“被陪读”的学生明确表示,他们需要自己的空间,不希望父母巨大的付出,带给自己负疚感。
“陪读”非“培养”何必苦追随
“家有读书郎,全家跟着忙。”让子女接受良好学校教育,将来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是中国文化的传统。因而不惜以夫妻分居、放弃工作、放弃社会活动等为代价,选择陪读生活,反映了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待与焦虑。
湟川中学高中部马海燕老师,针对“陪读”有自己的看法,她认为“陪读”对于提高教育质量,提高下一代的文化素质,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以“陪读”代替“培养”,扼杀了孩子创造力和潜能,“陪读生活”让家长经济和精神上付出了很多,但结果与愿望未必如愿以偿,父母应该用适当的方式培养子女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行为自制的能力。据马老师调查,现在班级里不会叠被,不会洗衣,不知道合理分配钱财的同学特别多,有些孩子学习成绩优异,但是性格不健全,心理承受力差、不能受委屈、不愿与人交流……过度的呵护会影响孩子们独立意识、自主意识的提升,影响孩子们自理能力的培养,影响孩子们与人交往建立社会关系的空间,延长孩子们社会化的进程,甚至会给孩子造成强烈的逆反心理,容易冲动、产生过激行为。
“陪读”之风饱含长辈浓浓的爱意,但谁说其中不是父母为了满足自己的期望而采用的方式呢?在某种程度上,“陪读”陪出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失去了生活能力的锻炼,失去了独立性,助长了孩子的依赖性。正如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所言:“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从学士到硕士到博士,从中国到美国到英国,有些父母甚至不惜举家搬迁,就为了能继续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殊不知,他们的这种做法正在把孩子们变成一种残废,一种思想、精神和人格上的终身残废。” 莫让家长精心打造的陪读生活既影响了自己的生活又成了孩子成长的绊脚石,放手让孩子独自去迎接风雨,因为孩子的未来由他们自己掌控。
- 相关链接
请您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