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和你在一起——玉树重建中的那些人
11月3日,玉树重建宣告竣工的日子。黄昏的结古镇格萨尔广场,清冽的寒风中飘来阵阵歌声。金色的夕阳映照在来来往往的人群身上。
3年里,从废墟中的悲恸到涅槃后的重生,无数人在此见证、经历着。他们是这座江源小城的主角,也是最动人的记忆。
洛松江才:咬碎了牙也要把肩上的担子挑起
虽然灾难已经过去3年,洛松江才眼睛里的忧郁依然没有褪尽。3年前,他目睹了山崩地裂中太多的生离死别,失去了舅舅、表妹和侄子,女儿也因惊吓过度被送往医院。
在那段“没有时间流泪”的日子里,作为分管民政、交通、扶贫和宗教事务的副县长,他强忍着心底最深的伤痛,组织指挥着抢通道路、调配物资、安顿受灾群众。
重建战役打响,他临危受命,分管城建工作,每天奔走在一个个重建现场,无论是公路边的排污井还是污水处理厂里的蓄水池,他事必躬亲。为了做好大小市政的对接,常能在结古镇的犄角旮旯里看见他手握一把长长的钢钎,见井盖就揭,俯身进去检查的身影。
放在人堆里,他毫不起眼,被高原的骄阳烤得棕黑的脸上透着蜡黄,颧骨和额头上还有几个深深的黑印——那是被太阳晒爆皮后处置不当留下的永久印记。
高血压、乙肝小三阳,在震前就让这个康巴男人饱受煎熬,震后超负荷的工作使他的身体濒临崩溃。一次在指挥部的协调会上,洛松江才与援建企业因民居给排水问题据理力争,突然说着说着没了声音,一看人已经昏倒在地上。可第二天,他跟没事人一样又拎着那根宝贝钢钎四处检查了。
记者曾一天在结古镇不同的地方巧遇他7次。“政府、援建企业、老百姓,不管是哪边有事,都得处理。”他说。
如今,虽然灾后重建的项目已全面竣工,但供水、供暖、环境整治仍然让他有操不完的心。“我是玉树人,又是灾区百姓的‘官’,即使肩上的担子有千斤,咬碎了牙齿也要把它挑起。”他的声音温和而坚定。
程思军:人生的高度一下子提高到了4000米
接到上玉树的通知时,程思军还在中国中铁二局位于天府之国成都龙泉驿的项目部管着几幢高楼大厦的施工任务。
他说,作为一个经历过“5·12”汶川地震抗震救灾的四川人,他深知灾区百姓的疾苦,也从未忘记过社会各界对家乡的支援,玉树地震后,他虽不能参加救援,但铁了心要参加重建。
2010年6月,面对玉树重建工作的特殊性,中铁二局决定派遣最优秀的管理人员、具有丰富的灾后重建和高原施工经验的员工,组成重建队伍开赴玉树。程思军如愿加入重建大军,并被任命为玉树灾后重建工程总工程师兼常务副指挥长。
玉树平均海拔4000米,昼夜温差近20度,重建难度之大,环境之恶劣,条件之艰苦,他此生未曾经历。前期人生地不熟,他便寸步不离地在守在相关建设部门,一个一个找人,不停地自我介绍,连做梦都是在自我介绍。
2010年接到玉树县第一民族中学设计任务时,青海省政府已经组织过两轮方案比选,选出了8个候选方案。为给企业赢得荣誉,搞过设计和投标的程思军天天和设计部的人待在一起构思方案,连续多少天的高强度工作,最后,用25天时间完成了平常需要80天才能完成的设计工作。
如今的玉树县第一民族中学矗立在结古镇的南大门,是玉树第一批竣工交付使用的学校,也是玉树灾后重建学校建设项目中面积最大、设计最新颖、功能设施最齐全、环境最优美的中学。
玉树3年,程思军曾在生死线上徘徊过。2010年10月,中国中铁接到紧急援建下拉秀镇1000套牧民住房的通知。该地平均海拔4200米,山路坡多路陡,易结冰,许多地方根本无路可走。接到任务后,程思军和项目经理田小东立刻冒着风雪前往下拉秀查看施工点。就在苏鲁村的一条小径上,汽车突然打滑侧翻下路面,幸亏被一块巨石挡住,否则连车带人就会滚下悬崖。
惊出一身冷汗的程思军事后却说,比起重建中许多个献出生命的人,他福大命大,不把任务干好,就对不起这运气。
程思军说,3年的磨砺使他成熟了很多,“人生的高度一下子提高到了4000米”。
才仁文德:痛并希望着的新生活
70岁的才仁文德这辈子经历了很多。小时候饿过肚子,做生意被人骗过,他说,曾经自己最骄傲的事,就是靠一辈子的辛劳打拼买下了结古镇最繁华地段——胜利路边的700平方米的土地。
老爷子曾经觉得,这片地就是他一辈子的财产,将来还要子子孙孙延续下去。
地震前,一家9口住在3栋小楼房里,靠着临街铺面,每个月有3万元的收入,是胜利路一带有名的殷实之家。
然而地震后,“跨越20年”的重建首要任务就是征地拆迁。根据规划,才仁文德家的土地全部被征。
老爷子一下次急出了病:“别人家的房子塌了要拆,我们家的好好的为什么也要拆?被征走以后一家人怎么生活?”
建委会的工作人员一次次上门,才仁文德都避而不见,性格火爆的两个儿子把建委会的人赶了一次又一次,甚至到了拳脚相加的地步。
“我们上门60多次,才把老爷子的思想工作做通。”西杭建委会工作人员南加说。
拆房的那一天,才仁文德专门把一家9口召集到一起在老房子跟前留了张影。挖掘机开动的那一刻,老人默默地背过身去,老泪纵横。
按照结古镇灾后重建征地拆迁“以地换房”的政策,老人一家在胜利路商住组团小区里分到了两套住房——一套160平方米,一套120平方米。从窗户望出去,正好能看见家里原来的那片地上建起的高楼,如今它已经是国家电网的变电站。
随着K330大电网进玉树,玉树告别了缺电的时代。“过去家里老断电,电冰箱里放的肉一会冻一会化,很快就坏了,现在没有了这些烦恼。小孙子也不会再因为看动画片看到一半停电而哭闹了。”才仁文德说。
他说,想到现在整个结古镇都享着大电网的福,心里会好受点。
他常常拿出以前老房子的照片,看了又看。过去的胜利路,如今已改名叫结古大道,珍藏的照片已经成了永远的回忆。
老人的家住在4楼,每天上下楼梯让他还有点不太习惯。“这一辈子什么都经历了,吃了点亏也算为了国家。将来还要踏踏实实地走下去。”他说。
格萨尔广场落成的那一天,老爷子也挤到人群中去围观,英雄骑马的英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只要格萨尔铜像不倒,我们玉树人就有希望。”他的口中念念有词。
- 相关链接
请您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