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题

西宁市农贸市场调查

来源:西海都市报 作者:王十梅 时间:2013-11-06 10:13

    传统农贸市场又称为街市,是一种相对于超级市场的卖场。

 

    2008年10月,为进一步加快西宁市农贸市场建设步伐,改善农副产品交易环境,方便人民群众生活,西宁市人民政府出台《西宁市农贸市场近期建设规划方案》,决定对西宁市65个规模偏小而且分散,绝大部分为马路市场的市场进行改建、新建和取缔。之后,西宁市的标准化农贸市场快速发展了起来。

 

    传统农贸市场的便与乱

    离家很近 方便购物

 

    传统市场的分布和形成有其历史渊源。“早在上世纪80年代,在西宁市交通巷、莫家街附近就形成了一些传统市场,这些市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离居民区很近,方便了居民生活。”11月4日,家住莫家街的市民王建国这样说。

 

    72岁的郝奶奶已经在交通巷住了十几年,她家楼底下就是菜市场。郝奶奶腿脚不好,因为家离菜市场只有几步之遥,对于像郝奶奶这样的特殊人群,买菜十分方便。“市场的菜不仅新鲜,而且可以讲价,很方便。”郝奶奶说。“因为买菜的时间久了,我还成了有些摊位的‘固定客户’,知道我腿脚不好,卖菜的师傅有时候还会把菜给我送到家。”十几年来,每天早晨去交通巷买菜已经成了老人的“固定节目”。

 

    传统市场也照顾了一些低收入家庭的采购需求。

 

    11月4日中午,在西宁市城东区康西便民市场的一个路口,一辆蓝色的货车上装载着满满一车大葱,周边许多市民闻讯纷纷赶来购买。

 

    一位大爷提着一捆刚买的大葱笑呵呵地告诉记者:“其他地方的葱是两元钱,这车上是一块五,便宜五毛钱啊!”

 

    原来,为了稳定物价,方便市民购买。康西便民市场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组织人员运来一些平价蔬菜,蔬菜的价格要比市场内同种商品的价格低一些。

 

    “相对于标准化农贸市场,我更喜欢到传统市场去购买商品。一来是因为方便,二来是觉得传统农贸市场的蔬菜价格要比标准化农贸市场低一些。”市民李福说。

 

    卫生状况令人堪忧

 

    10月21日上午9点左右,正是城西区盐湖巷最热闹的时候。早市上每个商户都有固定的摊位,在卖辣椒、包菜的摊位前,有的摊主直接将蔬菜放到地上,一边吆喝,一边把扒下的菜叶子扔到地上。

 

    在一处卖鲜花的地方,摊主一边从车里往外取,一边把烂叶子扯下来扔到垃圾桶,垃圾桶满了,直接就扔在了垃圾桶旁边。

 

    在卖鱼的摊位,摊主把活鱼放到地上的塑料布上,鱼不断地跳动,不一会儿工夫,几乎所有的鱼都跳到马路上,摊主只有在人少时抽空把鱼往塑料布上聚拢一下。不但如此,从鱼身上带出来的水和鱼桶里流出来的污水沿着马路边流了一大片。等到几个小时的早市撤了以后,很大一部分的地面全是湿漉漉油腻腻的,上面还留下了大量鱼鳞。“那些东西粘在地上不好扫。这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住在这条街上的市民华先生说。

 

    在城东区康西便民市场,情况也差不多,尤其是卖鱼摊位的卫生问题引得附近的居民颇有微词。几位家住盐业小区的老大妈有些激动地说:“每当下雨天,卖鱼的地方腥气难闻,苍蝇蚊子乱飞。”

 

    在盐湖巷早市,城管开着车用高音喇叭喊“把垃圾收拾干净!”,可为什么摊主还是在原地留下了大量的垃圾而不扔到垃圾桶呢?一位摊主说:“顺手一丢,习惯了,反正最后有专门人员打扫嘛!”

 

    据一位清洁人员介绍,虽然城管方面要求摊主在收摊的时候把自己的垃圾收拾掉,但是摊主收了大部分垃圾,比如细小的菜叶子难免会收拾不干净留下来,还有鱼摊上的污水等,都是无法弄干净的,这给清洁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熟食摊位存在卫生隐患

 

    在传统农贸市场里有卖熟食的摊位,记者发现,一般情况下,熟食产品都是临街摆放的。在曹家寨市场,一到下午五六点钟,熟食小摊就会出现在西面的小铁门处,熟食摊和其他的摊子摆在一起,那里人来人往,食品裸露放置在摊子上。记者看到,在一处卖熟羊肝的摊位,摊主嘴里叼着烟,没戴手套,麻利地完成了挑选、称重、装袋和收款的全过程。

 

    在市场南侧的一处卖酿皮的小摊上,摊主是位老大爷,他刚给顾客找完钱就开始切酿皮,偶尔会在一旁的抹布上擦一下手,连塑料手套和口罩都没戴。记者上前问他这样卫生吗?他的回答是:“擦一下就行了,抹布在家里消过毒的,再说了忙得顾不上。”正值下班高峰期,摊位前围了很多人,有顾客说:“店里面的一碗五六块,而这里一张才是三块五。因为吃的次数毕竟少,卫生方面没有考虑那么多。”

 

    西宁市商务局市场建设处罗副处长说,在创建卫生城市过程中,相关部门也曾严厉打击并取缔这些熟食摊,但是屡禁不止,没过一段时间这些熟食摊又会出现在街头巷尾。

 

    车人争道

 

    10月22日上午9点左右,在新宁路小学门口,学校里很安静,学生们已经上课了,而学校外面的早市异常热闹,吆喝声此起彼伏。学校门口,一位摊主站在门口正中央出售黄菇,市场内车辆打着喇叭和行人抢道。记者来到学校保安室,一位姓莫的保安人员介绍,以前,学校门口都挤满了摊贩,学生上学要从摊位绕来绕去很不方便,特别是安全方面的隐患很大,曾经有两个小学生还被市场内的车撞伤了。后来学校通过与交警部门和城管协商,在校门口留出来一部分空间,以确保学生出入的安全。

 

    中午1点左右,记者来到康西便民市场,市场内人来人往。在盐业小区通往市场的必经之路上,一个水果摊把路口占得满满当当,摊位旁边留有仅一人能挤过去的小道,小道后面停放着一辆白色的面包车。水果摊主告诉记者,车是她的,小区内的车辆可以绕过门前的路从后面通行。记者绕过水果摊,在小区门前的马路上,停了很多卖蔬菜和水果的三轮车。

 

    盐业小区居民刘阿姨说:“这里天天停满了市场商户的车,水果摊从市场里几乎摆到了小区门口,小区住户只能贴着墙边往外走。有老人生病急需送医院时,连救护车都进不来。”

 

    市场内的摊点都“外溢”到了小区门前,是不是市场内生意火爆,摊位摆不下了?记者发现,其实,在市场内,有很多空地,没有摊位也没有货运车辆。城东区经济和商务局副局长韩小林介绍,人们为了图方便,很多情况下不会为了买一顿饭的蔬菜专门跑到比较远的市场去,而更愿意就近购买,这种习惯就带动了一些摊主到小区内或者离居民更近的地方做生意。

 

    在盐业小区前,一位摊主说出了他的心声,他在市场内没有固定的摊位,批发几箱水果之后随走随卖。为了能多赚点钱,他们会想方设法在非市场区域占道经营,但同时也是冒着被有关部门或市场管理人员查处的危险。

 

    冬季取暖有火患

 

    10月20日上午,天气寒冷,曹家寨市场内,摊贩们吆喝着,他们有的已经穿上了棉大衣和羽绒服。一位摊主介绍,以前,市场内的商贩都是摆个小摊,到了冬季,水果蔬菜很容易冻坏,今年,市场管理部门给经营者建起来铁皮屋子,虽然淋不到雨雪,但是取暖还是一个问题。

 

    据西宁市城北区小桥街道办事处城管科工作人员介绍,去年冬天,在小桥市场,在一处卖鞭炮的摊点,摊主为了烤火取暖,不慎引发火灾,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作者: 张海清 王十梅)

请您发言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