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我省工艺美术行业发展
2012年:揽金22.42亿元
据工艺美术管理办公室提供的数据显示,2004年,我省工艺美术产品的销售额为4.61亿元,十年来我省工艺美术产品的销售额每年都在提高,到了2012年已达到了22.42亿元,带动从业、就业人员10万多人。
我省工艺美术品畅行国内外
11月20日,虽然天气寒冷,但是西宁市水井巷依然是人流如织。在水井巷一家藏饰品店,刘阿姨和老伴儿正在认真地挑选着喜欢的工艺美术品。
“就快过年了,我和老伴儿打算回山东老家,就想买点有青海特色的礼品,送给家人。”刘阿姨说。经过几番讨价还价,最终刘阿姨买了一对昆仑玉手镯、两对牦牛角和四把牦牛角梳子。
藏饰品店李老板说:“因为是冬天,我们的生意清淡许多。夏天就好了,很多来旅游的人都喜欢买点具有青海特色的工艺礼品回去。”说话间,又有一位客人进入了她的店里。
近几年,我省工艺产品不仅在本省发展良好,很多工艺美术产品还走出了省门,远销海外。湟源皮绣就是其中之一。
11月19日,在湟源县丹噶尔皮绣研制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永清和总经理张永福的陪同下,我们来到了位于湟源县城不远的古羌文化苑。这里是丹噶尔皮绣研制开发有限公司的皮绣作品展览馆。
展览馆里,一幅幅构图严谨,色彩鲜明,内容丰富的皮绣作品进入了我们的眼前。健壮威猛的《雪域牦牛》、可爱精灵的《藏羚羊》、温柔婀娜的《卓玛》……它们惟妙惟肖,相较于南方绣品的细腻,刺绣在牛羊皮上的皮绣突出了一种粗犷与古朴之美。
“湟源丹噶尔皮绣是湟源人民创造的一种卓越的手工艺术品,具有精湛的技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厚的文化蕴意。”湟源县丹噶尔皮绣研制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永福说正因如此,近几年,皮绣作为具有青海特色的工艺美术品,受到了大家的广泛青睐,产品更是远销海内外。“目前,我们的产品不仅远销我国香港、台湾等地,还走出了国门,销往韩国、尼泊尔、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
不仅是湟源皮绣,我省其他工艺美术产品十年来也是走俏海内外。“十年来,我省工艺美术行业的许多企业及工艺品牌在国际、国内、省内树立起良好的形象。产品不仅在国内各大城市畅销,而且远销欧、美、日等国家和地区。”
工艺美术:文化“吸金石”
在贵德县黄河之畔,有这样一座雕塑,一位少女好像刚从清澈的河水中沐浴而出,她的脸上溢满微笑,幸福中略带羞涩……这座“黄河少女”塑像,相信很多到过贵德的人都有印象。它是青海工艺美术厂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工艺美术厂)的作品。
青海工艺美术厂成立于1979年,是青海最早的工艺美术企业之一。它的发展,见证了我省工艺美术的发展。
“2003年以前,青海的工艺美术产品发展速度缓慢,影响力不强,甚至连青海也很少被世人了解,那时候正是我省工艺美术发展最为困难的时期,工艺美术厂每年的收入最多也就三四十万元。而现在,企业仅工艺美术产品的销售收入已突破一千万。”青海省工艺美术协会会长、工艺美术厂董事长、总经理李少明说。
“2003年,省文化新闻出版厅党组确定了‘以工艺美术行业为突破口,着力推进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开始大力推进工艺美术产业发展。”李少明说。借着这股春风,我省工艺美术行业开始迅速发展起来,很多工艺美术人的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了起来。之后,我省工艺美术由开始的“养在深闺”,逐渐走向世界。
“那时,由于历史、经济和文化等原因,青海在全国的知名度还很低,青海人对外地的了解远胜于外地人对青海的了解,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省工艺美术行业坚持‘走出去’战略,先后组织行业企业、单位参加了省内外、国内外重大文化展会活动,进一步展示和宣传我省民族民间工艺美术产品。”李少明说。
近几年,在各大展会中,我省工艺美术产品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第十三届和十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会上,我省工艺美术作品共取得三金、六银、四铜的好成绩。”李少明说。
据许诚介绍,自2003年以来,通过参加各个展会活动,我省具有地域特色的玉雕工艺品、藏文化艺术品、民间工艺品、传统小工艺品、现代工艺礼品等在国际、国内、省内树立起自己的良好形象。特别是我省一些大型经济文化活动的举办,让青海走向了世界,也让世界了解了青海。其所带来的影响力,更是促进了我省文化产业的发展。
“随着我省知名度的提升,以及旅游市场的发展,给我省工艺美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前景。”李少明说。
“截至2012年底,全省工艺美术行业年销售额达22.42亿元,从业、就业人员10万多人,其中直接从事工艺品生产、加工、销售人员6万多人。我省工艺美术行业成为了我省文化产业的一块‘吸金石’。”许诚说。
“坐在炕头上就能挣到钱”
11月19日下午五点半左右,走进湟源县丹噶尔皮绣研制开发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四五位妇女坐在绣架前,认真地刺绣着,屋子里很安静,她们对我们的到来浑然不知。就连办公室的员工都没有闲着,认真地辫着皮绳。
“今天刚好学校开家长会,大家就先走了,平常我们车间每天会有二十多位绣工上班。”李永清说。
在生产车间的一角,黄万梅飞针走线,认真地忙活着手里一幅《文成公主》的绣品,直到我们走近,她才抬起头对着我们腼腆地笑了笑,之后便低头继续刺绣。
李永清告诉我们,黄万梅来自湟源,虽然是名聋哑人,但是进入丹噶尔皮绣研制开发有限公司已经三四年了,如今早已是丹噶尔皮绣研制开发有限公司的技术骨干。
自从入了皮绣这一行,黄万梅不仅学会了一门足以立身的技术。“现在每个月她都会有1500元左右的收入。”李永清说。
不仅如此,近几年,丹噶尔皮绣研制开发有限公司以吸纳专业绣工和企业+农户+学校的形式,带动了不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增收。家住湟源县日月藏族乡小茶石浪村的李贵玲就是其中一位受益者。
因为正值农闲时间,所以现在她每天除了做家务之外,最大的精力都投入到了皮绣当中。李贵玲说:“原来农闲的时候,我也做一些针线活,可是都是自己家里人用。前两年,我开始学习皮绣,现在皮绣要用的原材料都是由丹噶尔皮绣研制开发有限公司提供,等绣品完成公司还会来回收,再付给我们手工费。”
因为是计件工资,所以很多无法出远门的家庭妇女在接受完公司的培训后,都可以胜任这份工作。“农忙的时候我就少绣点,农闲的时候就多绣点,一个月少则几百块,多则一千多块的收入,比在家养猪、喂鸡挣得多。现在我们只要坐在炕头上就能挣到钱了。”李贵玲说。 “她们要么家里上有老下有小,无法外出打工,要么年龄偏大,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也有身体残疾的。经过培训后,她们就能够在自己家里,凭借自己的技术挣到钱。”李永清说。
“多年来,我省加快工艺美术人才队伍建设步伐,连续举办工艺美术专业知识、农牧民技能技艺等培训班,共累计培训了3000多人次。”许诚说。
- 相关链接
请您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