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题

察尔汗盐湖深处的记忆(一)

来源:西海都市报 作者:陈万宏 戴学军 时间:2013-12-12 08:37

    “一顶帐篷撑起一片蓝天,一盏油灯点燃一个希望。”从1958年建厂时人拉肩扛艰难的原始劳作到形成中国最大的钾肥生产基地,察尔汗盐湖的开发已整整走过五十多个春秋岁月。伴着开发的号角,半个多世纪里,这片热土上留下了深刻的历史记忆。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缺钾形势十分严峻。1958年,国家决定在青海发展钾肥工业,建立钾肥生产基地。于是,响应党支援大西北建设、发展钾肥工业的号召,五千多名热血青年打着背包从全国各地来到青藏高原,来到神秘的柴达木盆地,在察尔汗盐湖扎下了帐篷,拉开了钾肥生产建设的序幕。

 

    张连吉,山东泰安人,是首批参与察尔汗盐湖开发的建设者。张老爷子今年已经七十多岁了,他性格开朗、爱说爱笑。听说要采访老盐湖人的创业事迹,老爷子非常高兴,他陪记者一起前往察尔汗盐湖,寻找至今还住在湖区的老伙计,一起追忆当年的点点滴滴……

 

    1958年7月,22岁的张连吉和另外16名青年坐上了开往察尔汗的嘎斯大篷车。七天七夜的颠簸在这伙年轻人的谈笑中不知不觉就过去了。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察尔汗盐湖。波光粼粼的盐湖在阳光的照射下,呈现出五彩斑斓的颜色,分外迷人。司机和他们在一望无垠的戈壁上转悠了半天,却一直找不到察尔汗钾肥厂的影子。最终,一块插在地上的纸板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上面写着“察尔汗钾肥厂”。看到这几个字,大家虽有思想准备,但心还是凉了半截。

 

    那一夜,在旷野中凛冽的夜风裹挟着沙土惊涛骇浪般在耳边肆虐,17个人蜷缩着身子睡在随身带来用来煮饭的几口大铁锅里,这一晚大家谁都没有睡着。五十多年过去了,可是初到察尔汗的这一夜的情景却深深地镌刻在张老爷子的脑海中。

 

    帐篷支起来了,炊烟飘起来了,渺无人烟的察尔汗盐湖从此告别了亘古的沉寂。砸平盐盖建驻地,挥起铁镐搞生产。1958年8月1日,察尔汗钾肥厂正式成立。1960年,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大军激增到4800人,大家用手中原始的劳动工具开始了第一次创业,擂响了盐湖大开发的战鼓。

 

    最初建设大军按照兵团建制组建了五个大队,一、二、三大队负责生产,四大队负责采矿、供应原料,五大队由妇女组成专管后勤。后来企业修了3.8公里铁道专线,用火车拉运生产物资,可不知什么原因,火车头发挥不了作用。为了保障生产,工人们就开着汽车跨在铁轨上拖动火车车厢,一次可运载108吨矿石,这就是当年察尔汗盐湖上“汽车拉火车”的奇特景观。

 

    狗皮帽、蓝棉袄是建厂初期建设者们的明显标志。夏日,在炙热的阳光烧烤下工人们挥汗如雨。冬日,寒风如冰刀刮过脸庞,建设工地依然热火朝天。镐刨盐盖、手推肩扛、拉耙搅拌、兑卤日晒……

 

    建设者用原始的生产工具生产出了中国人自己的第一袋钾肥,当年就生产出国产钾肥1000吨,填补了我国没有钾肥生产的空白。

请您发言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