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医疗救助暖了困难群众的心
日前,记者从西宁市民政局了解到,西宁市有“十大救助平台”,其中,医疗救助平台、城乡低保救助平台由于涉及的群众较多,救助范围较广,颇受市民尤其是困难群众的好评。
12月17日,记者在城东区国际村社区某小区见到了45岁的朱爱梅,回想起两年前的那段日子,乐观的朱爱梅眼泪却止不住地往下流。
3万元解燃眉之急
2011年,朱爱梅被医生确诊为乳腺癌中晚期。这一噩耗,迅速让这个并不富裕的家庭陷入了困境。
朱爱梅和丈夫都是下岗职工,朱爱梅每个月打工的收入不过1080元,夫妇二人每个月的微薄收入只能勉强维持一家四口的基本生活。癌症的治疗过程不仅漫长,而且需要花费一大笔医疗费用,这笔费用对于朱爱梅一家无疑是个天文数字。
怕花钱,朱爱梅迟迟不去住院。在丈夫的一再坚持下,朱爱梅才住进了医院。朱爱梅说,治疗期间,住院七个多月,总共花了32万元。医疗保险报销的部分帮助朱爱梅解决了大部分费用,可是即便如此,平均每个月需要朱爱梅自己承担的医疗费用也要一万多元,朱爱梅的家庭情况根本吃不消。她曾多次想放弃治疗,甚至动了不想活下去的念头。
就在朱爱梅的家庭陷入困境时,国际村社区的工作人员很快了解到朱爱梅的情况,她的情况符合民政部门关于医疗救助二次救助的条件。医疗救助二次救助规定患癌症、心血管等重大疾病的重点救助对象,扣除自费部分,在享受住院救助报销后,个人承担部分超过3万元的,实施二次救助,救助比例为50%,每人每年最高救助金额不能超过3万元。朱爱梅的自费部分将近十万元,按照医疗救助二次救助的相关规定,朱爱梅享受到3万元的救助金。
朱爱梅赶上了2010年西宁市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进一步完善,这次制度修改扩大了救助的范围,增加对于因突发事件所造成的医疗费用较大的城乡低收入居民或因患重大疾病而导致医疗费用巨大的医疗救助对象及其他城乡居民,这部分居民可享受一次性临时医疗救助或一次性重大疾病医疗救助。
朱爱梅的情况经社区工作人员反映到城东区民政局,区民政局对相关材料审核后上报到西宁市民政局,市民政局核实了情况。没过多长时间,3万元的救助资金拨下来了,拿到这笔救命钱的朱爱梅看到了活下去的希望。
病情控制住了,出院后的朱爱梅身体开始慢慢恢复,社区了解到她的家庭收入较低,还将她纳入了低保。
可是,按照医生的要求,朱爱梅每3个月要进行一次复查,每次复查要住院半个月左右,接受进一步的治疗,每次复查的花费都在一万两千元左右。这无疑又是一笔大的开支。
朱爱梅后来才了解到,由于自己是低保户,同时可以享受民政部门的医疗救助,加上医疗保险报销的部分,每次一万多元的复查费中,到最后朱爱梅个人承担的部分仅为一千多元。
朱爱梅家庭的担子轻了,心情也开朗起来。朱爱梅身边的同事说,不是朱爱梅自己开口讲起自己的病情,没有人相信开朗的朱爱梅是个癌症患者。经过半年多时间的恢复,朱爱梅又回到了工作岗位上。
去年全年支付医疗救助资金9800万元
西宁市的农村医疗救助工作于2004年建立,一年后,城市医疗救助工作建立,覆盖城乡的医疗救助体系逐步建立。
家住富强巷社区的陕进孝老人,说起医疗救助的事儿,一个劲儿地夸赞政府的好政策。73岁的陕进孝老人和71岁的老伴刘桂兰,身体不好经常要住院,由于无儿无女,没有什么经济来源。
今年4月,刘桂兰老人住进了医院,两个月花了13万元。陕进孝老人说起这件事情绪开始激动起来:“13万元啊,可不是小数目,出院时,医疗保险报销,大病救助上报销,保险公司又报销,民政再报销,自己掏的钱还不到一万元。”
富强巷社区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说,陕进孝和老伴属于“三无人员”,因此报销的比例较高。
陕进孝老人说:“我们看个病几乎都要靠政府的补贴,政府关心我们这些低保户,政府的政策实话是好啊!”
在城东区,像朱爱梅、陕进孝、刘桂兰这样的享受到城乡医疗救助的困难群众还有很多。为了更好地开展医疗救助工作,城东区成立了城镇医疗救助审核领导小组,制定了医疗救助工作方案,实施分类施救。截至今年11月,共为城乡低保对象发放医疗门诊救助费148.1万元,为1276名住院治疗的城乡低保对象报销医疗救助资金313万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困难低保群众看病难的问题。
据西宁市民政局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9月,共实施城市医疗救助4.4万人次,发放城市医疗救助金1531.7万元,实施农村医疗救助2.2万人次,支出农村医疗救助金3315.37万元。西宁市民政局社会救助处处长高波说,2012年全年这一部分的资金投入为9800万元。
低保户是医疗救助的主要人群
按照相关规定,城乡医疗救助对象分为三类:
一类人员为城市低保对象中的“三无人员”和农村“五保户”;
二类人员为城乡低保对象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长期卧床病人、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重度残疾人、重点优抚对象、老残一体人员、一户多残家庭中的残疾人;三类人员为城乡低保家庭中一般保障对象和上世纪60年代精简退职人员。
高波说:“西宁市低保对象在享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同时还享受医疗救助,大大提高了对低保对象的救助水平,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低保对象的看病负担。”
另外,西宁市民政局还建立了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实现救助关口前移,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困难群众无钱入院的问题。
低保工作是一项“民心工程”,是保证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一道防护网。西宁市民政局社会救助处处长高波说:“目前,西宁市有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63711人,农村低保对象91960人。”保障形式由最初的帮困粮卡过渡到现金补差加粮食补助券,最后改为现金补差一次到位。同时,各级政府也不断加大保障资金的投入,所发放的保障金额度逐年增加。
- 相关链接
请您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