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惊讶的“白色消费”——清明节系列调查之一
花钱买“心安和孝心”
近年来,丧事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不仅死灰复燃,而且其内容也“升级”了。人们把这些总结为“三多”,即花钱多、程序多、讲究多。每逢亲人去世,不仅要大摆酒宴,还要做道场,名目繁多。对于这种既费精力又耗钱财的消费,大家的解释是“花钱买个心安,表个孝心”。
西宁市民李先生的老母亲前不久去世了,李先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为老母亲办丧事时,买了一块约两平方米的墓地花费两万元、殡仪馆的费用和火化费用4000元、购买寿衣花费1000元、骨灰盒2300元、向前来吊唁的亲朋道谢摆酒席花费4500元,另外还有一些其他支出,仅记在账上的就花了三万多元。另外,送葬用的车都是亲友的,没有花钱,还有一些零碎的支出也没有记在账本上。如果把这些费用全部算清估计有四万多元,这几乎相当于李先生家两年的积蓄。
尽管李先生的母亲过世前就交代丧事从简,李先生也决定不铺张,一切从简,但到头来想省的钱一分也没省下。
李先生说:“前不久自己刚买房子,现在还要还贷,装修房子时又借了一些钱。办丧事又花了这么多钱,今后家里经济肯定会很紧张。现在回头想一想,其实很多钱原本是可以省下的。如果母亲在天有灵,也不愿意看到这样的结果。但如果自己真的为母亲简办丧事,又害怕亲朋在背后戳脊梁骨,说子女不孝。”
设灵堂仅“必需品”就有43种
近日,记者走访了省城部分代办殡葬的商家,了解到,眼下办丧事的基本流程是,准备寿衣、为亡者洗身子穿衣服、联系殡仪馆(存放遗体)、设置灵堂、出殡(火化)、存放骨灰盒(或下葬)。
记者走访了一些代设灵堂的花圈店,尽管店主称,设灵堂花不了几个钱,还都声称自己和火葬场或公墓的关系如何如何,保证可以把葬礼办得既风光,花钱又少。但从他们给记者开出的设灵堂的清单来看,就是一笔不小的支出。设中等的灵堂所“必需”的物品就有43样东西,其中不仅包括花圈、幔帐、蜡烛、香炉、烧纸盆、引魂幡、金银斗、纸牛马等“传统”用品,还有一些比较特别的东西,如电视机、房子、小汽车、麻将、手机等,而且其中仅烧的冥币就包括美元、龙票、银票等好几种。尽管带设灵堂的商家都声称设灵堂是免费的,只收设灵堂的物品钱,但仅购买这些物品的费用至少要三千元。其中还不包括购买寿衣、骨灰盒、墓地等“大件”以及火化和酬谢宾朋酒席等费用。如果再要念念经、做做法事,费用就更高了。
从记者的调查看,丧葬所需的费用,普通百姓的花费至少都在两万元以上,而所谓的“有钱人”则高达数万元甚至更多。特别是送葬,往往要雇小轿车上坟,少则几辆,多则十几辆,为的只是让死者“风光”,同时显示生者对死去亲人尽的最后一份“心意”。
简办丧事才是对逝者的尊重
记得一个城市的火葬场写着这样的规劝语:对于逝者最好的怀念,就是将他生前最优秀的品格发扬光大。
据了解,目前,我国殡葬服务运送、冷藏、火化这3项基本服务是由政府定价,不存在暴利空间。公众质疑的“殡葬暴利”一般是指一些延展性服务,即“自选项目”。前些年,人们对死者的骨灰盒和丧葬仪式等都不讲究,而近些年却形成攀比之风,丧葬仪式的流程越来越复杂、花费也越来越高。办丧事时,许多人的想法是场面越大,越显得死者有面子,越显得子女有孝心。甚至有些人平时对老人不孝敬,可在老人过世后,却用大操大办丧事来挽回名声,弥补良心上的歉疚。老人生前不被赡养,孤苦伶仃,死后儿女为了给自己讨个好名声,不惜重金替自己装脸面。凡此种种,丧葬已在某种意义上变成人们沽名钓誉、谋取利益的平台,而失去了悼念死者的基本意义。
- 相关链接
请您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