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青海人染绿南北两山
青羚网讯 1989年,省委、省政府以战略性的眼光作出高瞻远瞩的决策——绿化西宁南北两山。此后,青海的168个国家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驻军、武警部队和部分个体参加南北山绿化,相继成立117个绿化区。二十多年来,领导虽在变,但绿化两山的决心、信心和热情没有变,一茬接着一茬干。初步建成了山地森林生态系统,让原本飞沙走石的南北两山成为“西宁之肺”。
从不惑到花甲 一位老绿化人的“账本”
4月8日,六十岁的赵宝全一大早就赶到单位的绿化区,督促工作人员趁着天气好,多种几棵树。“青海的种树季节很短,要赶在树苗发芽前就种到山上,让树苗有个适应的过程,成活率才能提高。”赵宝全是青海省国家安全厅绿化办的主任,上世纪90年代末,他担任单位绿化办主任,开始了上山种树的生涯,一干就是16年。如今,赵宝全要将手中的绿化接力棒交到下一任绿化办主任的手里。他说:“忙完这个植树季节,我就退休了,趁这个季节造林,也好把绿化区的情况和种树经验给新来主任介绍清楚。”
“我上山那年44岁,当时领到任务后,上山一看,就是光秃秃的山梁梁,看着就发愁,不知道咋搞绿化。”赵宝全说,别看现在说起种树头头是道,“一开始我也不懂种树,一边摸索一边学习,慢慢地自己懂了,也就喜欢上这个工作了。”16年来,赵宝全带着绿化人员,在703亩的绿化区内,全都种上了树。“今年,我们的任务是林分改造和补植、补种,目的就是‘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景’。”
看着自己种的小树苗跟孩子似的一年年长大,尤其到了夏天满眼郁郁葱葱,很有成就感。“干了十几年的绿化工作,起码给西宁留了一点绿色,挺满足的。退休后还会经常来看看,十多年下来是有感情的。”赵宝全有些恋恋不舍。
20多种树木“定居”南北两山
刚开始绿化时,多以青杨、黑刺、柠条、红柳等四五种灌木为主,当时以“绿色”为目的,只要看着绿了就行,不考虑效果。那时没水、没路、没电,也没多少钱,种一棵树,一年就浇一桶水,然后任其自生自灭,种植的灌木能成活一半就不错了。绿化前几年可谓是年年种树,年年不见绿色。
种树主要靠水,南北山缺的也是水。于是,省委省政府加大南北两山绿化基础设施的投入,重点解决灌溉水源及水利配套,建成了由泵站、蓄水池、输水管道等设施组成覆盖整个造林区域的林灌网络系统。同时绿化道路、生活用水用电问题一一得到解决。
青海省南北山绿化指挥部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张奎说:“刚开始绿化时试种了三十多种树,最终根据两山的土壤环境,选育了青海云杉、祁连圆柏、油松、青杨、柽柳、柠条、猫儿刺、沙棘等12种乡土树种。通过引进筛选外地树种,外地的沙拐枣、沙冬青、华北落叶松、西康扁桃、蒙古扁桃、樟子松、多枝柽柳、密花柽柳等优良树种扎根南北两山。目前,已经有二十多种树木在南北两山扎根繁衍。”
南北两山现有林木一天释氧4900吨
“青海的山上不长草,青海的房上能赛跑……”这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很多外地人对青海的印象。而说起二十多年前西宁的南北两山,很多老西宁人喜欢用“光秃秃”形容。张奎说:“刚开始绿化的时候,山上连棵树都没有,我们都是从柠条、猫儿刺等灌木开始种植的。”
从1989年开始至今,南北山绿化已经完成了一期、二期造林工程,完成造林达9.4万亩。其间,为了进一步推进南北山绿化工程,2003年西宁市政府成立了西宁市南北山绿化指挥部,实施了大南山绿色屏障工程,扩大了南北山绿化范围,新造林11.53万亩,使南北山绿化总面积达20.93万亩,共栽植高规格苗木2000万株,造林成活率达到85%以上,南北山森林覆盖率由7.2%增长到33%。
据林业部门测算,西宁南北山现有林木每天可吸收二氧化碳6700吨,每天可释放氧气4900吨,年可涵养水源200万立方米。
这些专业的数字,到了老百姓的眼睛里就是,山下能见绿色了,山上能见成林了;一刮风漫天黄土的日子少了,下雨后,北山烟雨的美景多了;西宁的景色好了,山中的动物多了。
南北两山绿化 创出青海模式
目前,正是植树的好季节,南北两山一片繁忙,运送树苗的、卸树苗的、种树的、浇水的,忙得不亦乐乎。
在北山大墩岭西侧,工人们从车上卸下一包包无纺布的袋子,码放在一处空地上,不是树苗、不是化肥,怎么是布袋子呢?正当记者感到奇怪的时候,负责这片区域绿化的杨玉林走过来解释:“不少树苗是从外地运来的,为了保证树苗的成活率,我们在地质条件较差的地方,用无纺布袋子套在树苗带土的根部种下去,可以给树苗提供一个小的土壤环境,让它慢慢适应北山生长环境的同时,还能起到保墒的作用。所以,这些无纺布袋子也叫植树袋,时间一长会自然降解,对土壤和树木生长没有害处。”
南北两山绿化创出青海模式。西宁南北两山山势起伏、沟岭相间,且干旱风沙大,土壤盐碱、红土多,结构不良,含水率仅为6%至8%,保水保肥能力差,只有加大科技含量,严格执行作业规划,才能保证植树造林的实效。25年来,南北山绿化形成了阔叶树为骨架,针叶树当家,灌木覆盖的格局。
美景重现“北山烟雨”引来动物定居
在西宁的古八景中就有“北山烟雨”一大美景,但这一美景在现代人眼里似乎成了传说,很多人想不出光秃秃的北山上如何呈现烟雨朦胧的美景,见多、看多的是雨后从山上冲下来的泥水漫过整条马路。
但近几年西宁祁连路上再也看不到红黄色的泥水了,取而代之的是雨后北山红绿分明的山体,以及山顶上缭绕不散的云雨。张奎说,北山的绿化让北山烟雨的美景又回到了市民眼前。25年来的绿化工程,达到了“泥不下山,水不出沟”的目的,也给湟水河减少了泥沙排量,山绿了,水也清了。
省南北山绿化指挥部办公室绿化处副处长朱洪杰几乎天天往山上跑,他说:“现在山上的树多了,野兔、野鸡等也多了。开车上山,经常能看到野兔从车前飞奔而过,这在以前是没有的。”小动物的到来,也给植树造林工作带来了小烦恼,由于野兔吃小树苗的树皮,工作人员不得不想办法保护小树苗,最终,想到用塑料管保护树苗根部的树皮。
- 相关链接
请您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