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读生的后高考时代
高考之后,估分、等分、填志愿、等通知,绝大部分考生是这样度过6月和7月。在这样的过程中,还有一部分考生,因为各种原因走上复读之路,成为“高四”生。
7月9日,记者来到远离市区的一所民办中学。高考一结束,这里就开始了面向复读生的招生工作。14时20分,没到上班时间,学校报名处已有七八名学生和家长等在那里。家长们手里拿着一些资料,表情急切,他们向报名处老师咨询得最多的问题,就是“我家孩子这种情况适合再读一年吗?”孩子们则像是经历过一场战争但没有拿到奖章的士兵,显得很沮丧。
“不好过”的高四时代
采访中,记者在人群中发现几张特殊的面孔,他们和大多数有着受挫表情的孩子不同,脸上透着隐约的喜色和自豪。了解后得知,他们刚过完艰难的“高四”生活,今年高考成绩还不错,学校还为此发了喜报。
他们中的小张今年考了452分,问及复读生活,他沉默了一小会儿后,用一句“不好过”来概括。小张说,在去年的应届考试中,自己考上一所二专院校。本想着当年就去读,但父母不同意,最后他只能选择复读。
“被复读”后,小张被分在6人一间的宿舍。他说从踏进宿舍那一刻,自己就感受到那里和以前上高三时的气氛不太一样,即将成为同班同学,大家却仅以点头向初到的室友打招呼,然后坐在床上各忙各的。直到晚上熄灯前,沉默才被打破,但聊天内容不过是简单的自我介绍。
小张回忆说,复读班正式开课后,上课、自习、考试是他们这些复读生生活的全部主题,在教室一坐动辄就是四五个小时。即使下课也很少有人起身,比起在教室外走动,大家更愿意埋头苦攻一道数学题。
作为复读生,同桌之间的交谈也不多。很少有人提起自己过去的高考经历,也没有人兴高采烈地提起向往的大学。小张对此的理解是,复读教室里的人不需要太多的交流,偶尔的交流也仅限于说题,大家像相互了解一样,因为每个人有着同样的目标。
来复读的不全是落榜生
采访中,一名多年带补习班的老师说,过去选择复读的大多是高考低分的学生,近几年,复读原因开始多元化,有个别已经上线的学生也选择复读,其中还有高考成绩达到三本录取线的学生。
明明已经上线,为何还要“回炉”多读一年呢?这位老师解释说,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受到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影响,考生从追求“上大学”到“上好大学”,复读生的构成不再单单由落榜生构成。
带孩子来咨询的杨先生说,自打孩子高考分出来,家里就分成两派。一派力挺孩子上高职,一派让孩子再复读一年。杨先生说,相持不下自己只能先来复读学校咨询一下。
“多花一年时间,意味着孩子多承受一次考试的压力,家长多承受一次考试的风险。高考,真是考了学生考家长。”杨先生摇着头说。
另一名家长是铁了心带孩子来报名的。这名家长说,今年高考时女儿发挥失常考砸了,其实平时成绩不错。“如果今年上三本院校她肯定不甘心,是她自己主动提出来要复读,我们尊重她的意见。”家长说。
对于很多家长而言,孩子复读一年,家长要付出很多精力、情感和时间,但是,大多数家长认为,即使面对这样的压力,和孩子的前途相比较而言也是值得的。
个体差异决定是否复读
复读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在体力上、心理上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花一年时间,去寻找一个未知的答案,到底值不值呢?
对此,省城一所公办学校政教处的主任说,不同的家庭会有不同的生活背景,所以,最好区别对待是否复读。对于上线的孩子,最好本着能走就走的原则,不到万不得已就不要复读。“一个能考上大学的孩子,很难说复读一年就能进入一所更好的学校,何况高考每年的具体情况也有差异,谁也不能保证明年的考题就会比今年的简单,明年的招生政策就会对往届生有利。再者,高考已经不是过去那种精英式的教育模式,很多学生大学毕业以后,还有诸如读研、读博等各种途径实现自己的名校梦。
就此,省城一所高职院校的王老师表示,转变观念是关键,从就业角度看,名牌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时,会比普通院校毕业生有优势,但成功和成才,最终要看实际的工作能力。
“在很多一本、二本高校毕业生就业出现困难时,一些地方的职校生却高薪难求,现实状况也是高职生毕业后更容易就业。”王老师说,孩子早毕业一年,机会就比别人多一年,上高校的终极目标就是为了就业,只要孩子本人有自主学习的能力,上什么学校就不是最重要的事。
- 相关链接
请您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