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题

《青海湖,生命的奇迹》(三):人杰地灵 湖水共长天一色

来源:西海都市报   作者:赵俊杰 李皓 杨健   时间:2015-06-04 09:19   编辑: 闻皓   

    全村人守护

 

    5月底的一天,刚察县泉吉乡一年一度的盛大祭海仪式在青海湖畔拉开帷幕。

 

    这一天,泉吉乡年乃索麻村24岁的牧民力日杰放下羊鞭,身着节日盛装,与父母、姐姐一起赶往离家不远的青海湖畔。力日杰记得,小时候每年乡上举行盛大的祭海仪式,父母都带着他、姐姐和弟弟准时参加。

 

    祭海的最后一天,也是最为隆重的一天。当天,十里八乡闻讯赶来的牧民,密密麻麻站在布哈河边,将水瓶里的湟鱼苗缓缓倒入河中。当看到机灵的小湟鱼竞相从瓶口跃出的场面时,力日杰的眼睛湿润了。往日不堪回首的一幕,又浮现在他的眼前。

 

    力日杰自懂事起,就带着弟弟一起到布哈河边放牧。听从父亲的教导,兄弟俩自小对布哈河和鱼儿有一种敬畏之情。每当春夏之交的季节,看到成群溯流而上的湟鱼,兄弟俩就静静地蹲在河边观望,从来不打扰。

 

    那是一个初夏的夜晚。力日杰听见屋外的狗吠此起彼伏。他和弟弟急忙跑到屋外,看见一束强光在布哈河边闪烁。

 

    “不好了,有人捕鱼。”力日杰带着弟弟疾速跑到河边,发现白天在乡上打工的两个老头光着膀子、赤着脚,在河中捕鱼。他们把从河里捕到的湟鱼狠狠摔死后,用手挖出鱼卵,扔到不远处的水桶里。

 

    眼前两个老头宰杀湟鱼的血腥场面,猛烈地戳着力日杰的心。“湟鱼是圣湖的生灵,是牧民的朋友,我们不能杀害它,也不让别人杀害它……”此刻,父亲的话句句回荡在耳畔。

 

    力日杰挺身而出,从一个老头手中抢回一条拼死挣扎的湟鱼。在弟弟的帮助下,他们将两个捕鱼老头带到省渔政总站布哈河派出所所长尤拉杰的办公室里。

 

    布哈河,汇入青海湖的一条最大支流,它孕育了碧波万顷的青海湖。每当春夏之交,冰河解冻,青海湖的湟鱼便成群结队,溯流而上,在布哈河产卵生子,延续新的生命。

 

    每年这个时候,布哈河沿岸的年乃索麻村的村民,不约而同地昼夜巡防在布哈河两旁。这是一支无人组织的巡护队,力日杰和姐姐打吉措毛、母亲力毛吉便是其中的成员。

 

    去年夏天巡护时,姐姐打吉措毛在布哈河大桥发现,一名游客手中拎着的塑料袋里装着数条湟鱼。发现有人准备将湟鱼带走,平日羞涩的打吉措毛不顾一切,愤怒地冲上去,从游客手中夺回塑料袋。她用生硬的汉语对这名游客说,湟鱼是不能捕捞的,请你遵守国家法律。没等对方解释,打吉措毛已经拎着塑料袋,气喘吁吁地赶往河边。

 

    同样的一幕,发生在三年前一个夏夜。

 

    那天晚上,尤拉杰带着巡防队员到布哈河沿岸巡护检查,走到离布哈河大桥大约两公里远的地方,发现河床上有五十多条搁浅的湟鱼。就在他们急忙拯救湟鱼的时候,身边突然出现了二十多个牧民。

 

    “大半夜你们跑到河边捕鱼?”一位牧民质问。

 

    “没有,我们是布哈河派出所的,正在拯救搁浅的湟鱼。”尤拉杰说。

 

    “那好吧,我们在河边等。”

 

    那晚,二十多名闻讯赶来的牧民,亲眼看见尤拉杰和巡防队的队员将搁浅的湟鱼放入河水后,才起身回家。

 

    每到湟鱼洄游的季节,年乃索麻村的村民不分男女老少,都自觉加入到保护湟鱼的行列中,完成湟鱼生命的延续。

 

    “打鱼村”的转型

 

    与年乃索麻村相邻的新泉村,是青海湖边以前一个靠打鱼为生的“打鱼村”。自从省政府实施“封湖育鱼”政策后,这个以打鱼为生的村庄逐步走上了转型之路。

 

    今年68岁的王进福以前是新泉村的村党支部书记,在他的脑海中,“打鱼村”的过去是永远抹不去的记忆,今日的新泉村像一个成长中的孩子,这些年来一点一滴地发生着变化。

 

    1958年,新泉村村民从海晏县搬迁到刚察县泉吉乡,那时候王进福才十几岁。搬到刚察县后,新泉村的村民发现刚察气候恶劣,土质不适宜农作物生长。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搬迁而来的村民,家家扎起小木筏,每天都去青海湖里捕湟鱼。跟着父辈,王进福从小就成了捕鱼的高手,每天放学回家都能在河里摸到很多鱼。在那个年代,这些湟鱼成了村民们救命的主食。新泉村就此步入全村捕鱼的时代。

 

    到了上世纪90年代。青海湖湟鱼出现严重锐减的趋势,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1994年开始,省政府对青海湖实施封湖育鱼,禁止捕捞湟鱼。在严令之下,新泉村村民不得不放弃几十年打鱼为生的生活习惯,走向艰难的转型之路。

 

    新泉村68岁的老村委会主任扈守珍回忆,全村不再打鱼,而种地又种不出庄稼,村上为了大家能吃上饭,办起了砖厂,村集体砖厂在1998年正式投产,这是村里集体经济的唯一来源。砖厂办得很红火,目前仍以每年30万元的价格承包给别人,村里有了钱,每年都会组织60岁以上的老人出去旅游,看看外面的世界。几年前,国家开始禁止使用黏土块砖,砖厂不能运营,村民们重新拿起了锄头。

 

    村民扈文财曾经也是一名渔民。自从放弃打鱼为生的生活后,他开始琢磨新的商机。2013年,扈文财从山东滨州接受培训回村后,开始运作温室大棚。几年时间,凭借掌握的种菜本领,扈文财在原本不长庄稼的地里种出各种蔬菜,成了新泉村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像扈文财一样,如今的新泉村人不再以打鱼为生,而是转型跑运输、搞养殖、搞建筑。农闲时间,大伙不忘保护湟鱼,为青海湖的生态尽力尽责。

 

    让保护成为一种习惯

 

    “环湖地区涉及3个州的147个村,涉及面广,而湟鱼的保护期分产卵期、明水期和冰封期3个阶段,贯穿全年。对护鱼的渔政队伍而言,依据现在的人员,工作做到面面俱到比较困难。经过多年的巡护,我们总结出了可行的经验,即发动群众护鱼,也就是利用环湖地区群众的力量达到联防的作用。”

 

    省渔政总站布哈河派出所所长尤拉杰告诉我们,过去几年,他们走访环湖地区诸多村庄,将宣传单翻译成当地牧民通俗易懂的民族语言,通过村委会、牧委会发放给群众。经过几年的宣传,现在环湖地区的牧民保护湟鱼成了一种自觉的习惯。

 

    返回西宁的路上,我们在泉吉河边看到感人的一幕,一位牧民和女儿提着一大桶水徒步向泉吉河桥走来。走到桥下,父亲已是满头大汗,跟在身后的女儿也气喘吁吁。低头细看,发现水桶里全是活蹦乱跳的湟鱼。父女俩将水桶移到河边后,轻轻将水桶里的湟鱼倒入河里。

 

    “放牧的时候发现,洄游的几十条湟鱼难以越过石坎,就和女儿把这些湟鱼捉住后放入水桶,帮助它们渡过眼前的难关。”这位父亲说。

 

    离刚察县城不远处的“湟鱼家园”,我们同样也看到感人的一幕。在沙柳河一侧的漩涡处,成群洄游的湟鱼来回漂游,等待时机前进。

 

    这是一群提前洄游的湟鱼,对于它们的到来,慕名而来的人们从远处静静观望,没有人惊扰它们的生活。当看到有湟鱼搁浅在阶梯坝的水槽里时,大伙纷纷伸出援助之手。

 

    刚察县沙柳河渔政站站长拉加才仁说,今年气候暖、雨水多,湟鱼洄游的时间比往年提前。为此,他们及早行动,加大巡护力度,保证湟鱼安全抵达产卵地。等大批湟鱼洄游的时候,要求沙柳河沿线工地都要停工,为湟鱼洄游提供安全的通行环境。

 

    时下,无论是在布哈河,还是在沙柳河、泉吉河,我们都欣喜地看到,清澈的水底下,成群的湟鱼争先恐后,逆流而上,完成生命的接力。与以往相比,青海湖畔河流搁浅、人为捕捞的场面越来越少,一个鱼、鸟、人共生的生态环境正向我们走来。这是多年来,我省保护湟鱼取得的巨大成就,是我省生态环境改善的具体体现。

请您发言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