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题

青海旅游如何破解“旅长游短”困境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张海虎   时间:2016-01-19 09:38   编辑: 张宏   

    面向世界打造大美青海大景区——破解难题还需头脑风暴

 

    “一年365天,青海旅游只是在夏天两三个月较为火爆,其后就慢慢进入了漫长的淡季。能不能把季节性旅游转化成全景式全域化旅游,这对于青海旅游今后的发展非常关键,需要我们在各方面很好地下功夫。”韩建华说。

 

    青藏国际旅行社董事长窦洛则从另一个角度破解“旅长游短”。在他看来,青海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还应包括前往知名景区途中的景点建设,在沿途布局相应的驿站或养料补给站,将大景点进行分解,游客们“旅长游短”的感受可能就会减弱。

 

    这是记者亲历的一件小事。

 

    就在去年夏天,几个北京的朋友第一次来青海游玩。我们驱车赴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时经过戈壁滩,我昏昏欲睡时,他们却拿着照相机冲下车去,一个劲儿地拍。

 

    雇车司机是青海本地人,很奇怪地问他们,“这里都是戈壁滩,什么都没有,有什么好拍的?”他们则兴奋地回答,“这么大的地方,什么都没有,连根草都不长,太美了,太壮观了。”

 

    差异化、陌生感是旅游的生命。

 

    青海与内地大相径庭的自然景观、民族风情就是青海旅游的魅力所在。

 

    对此,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旅游管理处副处长陈德辉也深有体会地说,青海各景区之间的路途很远,很多旅游车都是一开四五个小时,其间除了让游客方便外,几乎不做逗留。

 

    “如果我们转换一下思路,让游客多看看沿路的风景,设置若干个可以体现青海风光的摄影点,让游客在去景区的路上得到更多的享受,那么青海‘旅长游短’的问题不是也得到了相应的改善吗?”陈德辉感言。

 

    有很多业内人士认为,之所以出现“旅长游短”,主要还因为青海旅游目前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以过境游、观光游为主的格局尚未根本改变。文化挖掘、品牌打造深度不够,市场主体少且不强,民族文化特色商品缺乏。

 

    要破解难题,就要充分发挥旅游业的乘数效应,推动旅游业与信息咨询、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互动发展,促进旅游业由“门票经济”向“吃住行游购娱”发力,向“商学养闲情奇”拓展……

 

    基于这样的思路,要破解“旅长游短”,我们是否也可以把旅游资源的圈子划得更大一些,树立大旅游、大景区的意识,用更多的创意去整合、打包甚至捆绑自然景观、民族风情和文化底蕴,让游客的体验更为丰富和刺激呢?

 

    当然,我们期待的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探讨,因为旅游业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产业。

 

    我们也相信,在不断的探讨交流和实践中,集全域智慧,推全域旅游,青海旅游会永远鲜活,大美青海也会因此愈发美丽迷人。

 

    短评:留住游客的心,才能留住游客的人

 

    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青海,有一个多年存在的尴尬,不缺游客,缺的却是能留得住的游客。

 

    之所以有这样的观点,主要是基于目前青海旅游人均消费水平相对较低的客观事实。

 

    旅游的要素有很多,核心是消费。近两年来,青海游客人数持续增长,但直到2014年,青海旅游人均消费水平才突破千元大关,到2015年预期青海旅游人均消费也仅是1024元,还处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下。

 

    要让游客多住几天、多玩几天,当然要有留得住游客的产品,只有留住游客的心,才能留住游客的人。

 

    如今,游客对青海的向往已不仅是走马观花拍照留念。尝一尝青海特色小吃、听一听青海故事、看一看青海民俗,了解青海的文化底蕴,感受真实的青海生活,成了越来越多游客将青海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原因。因此,立足生态美,打好组合牌,让旅游与其它产业融合发展,既有时尚创意,更满足了游客的多样化需求,这是努力的方向。

 

    除此之外,这几年,来青的散客逐年增加,散客的增加更呼唤着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多样化。比如,与日俱增的80后、90后游客需要个性化、定制化等旅游产品。比如,成熟的游客则需要高品质、全方位、一站式的旅游产品。而自驾游客,则会需要能提供露营、自驾游等特色线路的产品……根据这些需求,逐步完善旅游产业链,加强多业融合,这样才能留住越来越多游客的脚步。

请您发言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