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之间看“立体”青海——青海代表团开放团组会议侧记

中外媒体记者聚焦青海。本报记者 张地委 摄

“每次听到那首《在那遥远的地方》,脑海中都会浮现出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画面,这就是我想象中青海的样子,令人神往。所以我第一时间就报名参加了今天的活动。”3月6日上午8时30分,光明日报记者陈怡在青海团会议室门口签到后,开心地说。

一个看上去充满神秘色彩的高原省份,如何向世界递出亮眼名片?

如果说两会是世界观察中国的窗口,那么,代表团开放团组会议就是两会观察、了解青海的窗口。

十几台摄像机一字排开,数十台相机的长镜头在其间“见缝插针”,麦克风、录音笔、无线话筒摆在代表们面前……离会议开始还有近半个小时,来自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纽约时报、日本共同社等20家中外媒体的39名记者齐聚青海代表团会议室,准备了解、认识一个全新的青海。

时针指向9点钟方向,按照大会安排,青海代表团召开全体会议,继续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好几种民族服饰在镜头里拍出来真好看!”现场八位代表发言结束后,一位摄影记者看着摄影机中的画面回放不禁感叹。

随后,一场精彩的“问答”开始了。

“青海将如何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近年来青海在清洁能源发展新赛道上如何跑出‘加速度’?”

“青海建设国家公园示范省进展如何?”

“去年发生的积石山6.2级地震致使青海海东市多地群众受灾,请介绍一下目前受灾地区重建工作的整体情况。”

央视总台、经济日报、光明日报、香港大公文汇传媒四家媒体记者分别发问。

青海代表团代表陈刚、吴晓军、王华杰一一作答:

“青海省的政治生态也悄然发生变化,‘干部要干、思路要清、律己要严’的氛围逐步形成”;

“作为三江之源、‘中华水塔’,青海是国家公园建设第一个‘吃螃蟹’的省份”;

“我们通过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实现了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共赢”;

“通过我们的努力,确保所有灾后恢复重建项目3月底前全部开工建设”;

……

问题具体而直接,回答精准而翔实。

四问四答之间,一个真实、立体、鲜活的青海呈现在媒体面前:从干部队伍建设到万众一心抗震救灾,从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到产业“四地”建设,青海的轮廓从模糊逐渐变得清晰。

“欢迎大家有机会到青海来走一走,看一看”——无论是审议发言,还是回答媒体提问,青海代表团都会发出这样的真诚邀约。现场媒体记者纷纷被感染,表示如果有机会,一定到青海进行深度的采访,挖掘更多的“青海内涵”。

“我曾到过可可西里、采访过青海的生态管护员,被三江源的美震撼,也被那里质朴的人们所震撼,今天,通过这样的活动,我又看到了青海的另外一面,活动结束后我想再多了解一下海西州光伏产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希望通过媒体宣传的途径,吸引我们的港商也到青海来投资。相信他们会和我的感受一样,青海成为去了一次、还想再去一次的地方!”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记者李阳波说。

这样的肯定令人动容,所谓“大美”正是如此。

大道宽阔,风光无限。在前行之路上,大美青海永远真诚、永远热情、永远欢迎每一位客人!

编辑:刘海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