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囊团”藏乡撒播致富“金点子”

专家指导饲料配比。通讯员 严香仲 摄

浅夏时节,对于低海拔地区来说,已是鲜花凋零、草木葳蕤,但对于地处高海拔地区的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巴扎藏族乡来说,春天才刚刚来到。

5月13日,青海大学博士彭巍、青海理工大学博士王越,越过十二生肖盘,经过数十公里山路,进入到这个宛如世外桃源的藏家小乡,为藏族同胞产业发展出谋划策。

“得莫、得莫(意为“你好”)……”车子一进村,巴扎乡甘冲沟村党支部书记阿银本,一位身材壮硕、皮肤黝黑的壮硕汉子便迎了上来。

在阿银本的带领下,我们走进了村里的养殖基地。这是一个不大的养殖户,大概占地两三亩地的样子,依山坡错落有致分布着许多养殖棚、草料棚和机械设备。

养殖户牛卓么加如数家珍地说:“这个草料棚是2018年建设的,现在存了5吨燕麦青干草、18吨秸秆、储备了2吨预混料和2吨玉米,可以供现有牛羊吃3个多月。这边是设备棚,目前有粉料机、饲料搅拌机。”

“这群毛色油亮、活泼可爱的小牛犊,是去年出生的。这些小牛是今年刚出生的,那边是我们的种牛。”牛卓么加说,多亏了党和政府牵线搭桥,青海大学和青海理工大学的博士和教授帮忙,这些牛现在可是宝贝,村上的摇钱树。以前连想都不敢想,可以养这么多牛。

巴扎乡,地处北山景区,环境优美,景色宜人,森林茂密,覆盖率高,有青海东北部“生态屏障”“动植物基因库”和“天然氧吧”等美誉。当地群众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特殊的资源禀赋,把发展牦牛、藏羊及特色农产品,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及相关产业链作为经济支柱。随着脱贫攻坚以及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实施,巴扎乡基础设备、群众生活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道路更加通畅了,水电更有保障了,网络走进了寻常百姓家,建起了定点屠宰点和冷冻保鲜库,乡亲们的精气神十足,村里无论是藏族、土族、还是汉族,总是和谐共处,共同发家致富……”阿银本说:“党对咱们藏家儿女的恩情说不完。以前,只有周边小部分人了解北山牛羊。现在,北山绿色有机农畜产品通过网络‘流入’内地人的餐桌。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保证好藏乡牛羊肉优质、绿色、可溯源,让它成为藏家儿女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金钥匙’,发家致富新‘钱’景”。

说话间,一路察看饲草种植地、定点屠宰点和冷藏库。王越走到地头,扒开地表土,手里攥了几下土块说:“今年墒情还可以,对燕麦生长有利。因为这里的土壤条件、气候环境都比较适合燕麦生长。加上近期几场雨雪,土壤墒情更好。”

“这是我们利用国家乡村振兴项目资金,建成的首个集定点屠宰、冷库储藏和冷链储运于一体的村集体经济产业点。”基地负责人寇抓西尖措介绍,目前定点屠宰点的规模,可达到每年屠宰牦牛3000头、藏羊5000只,冷库可实现低温冷藏4000吨储藏量。配备的低温冷藏运输车,可满足长短途冷链运输需求。

阿银本介绍,在青海大学和青海理工大学专家教授等“智囊团”智力支持下,现在已实现初级精细分割、真空包装、礼盒销售等方式,实现肉品精美包装后销售。巴扎乡基本实现种好草、养好畜、产好肉、卖好价、能挣钱的目标。

彭巍介绍,前期我们检测发现,巴扎乡出产的牦牛肉和藏羊肉,在风味口感、蛋白质含量、氨基酸总量等主要指标方面,显著优于市面上的普通牛羊肉,因此我们建议升级产品包装,精细化分割销售,冷库储藏和冷链储运。并从优品优价、冷藏保鲜和错峰上市等几个角度,指导巴扎乡肉品屠宰和销售,让群众实现利润最大化。

今年,巴扎乡在青海省两所大学专家指导下,将开展二十余个燕麦品种的引种试验,从中筛选出最适合巴扎乡种植的燕麦品种,以进一步提高农牧融合发展的动力潜能,为大力发展绿色养殖提供前置可能。

巴扎乡党委负责人表示,他们将以党建为引领,紧扣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产业“四地”、民族团结进步、生态环保等,进一步发展壮大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同步探索生态乡村游、教育研学、森林科考等新路径,让这方“深藏”在原始森林深处的藏家山乡,发展成为和谐巴扎、致富巴扎。

编辑:刘海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