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刘嘉敏

入春以来,青海各地的田间地头新农机驰骋、新品种落地、新农艺见效,一幅幅春耕新画卷徐徐铺开。近年来,青海锚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推动“三农”工作取得新进展。抓好乡村振兴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从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发展模式等方面接续发力,不断拓展新思路、新技术、新方法,推动乡村振兴向更新、更好的方向发展。

以人才培养为牵引,累积内生发展动力,激活乡村振兴源头活水。坚持需求导向“引才”,深入实施各类引才计划,创新引才机制,引进具有先进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具有营销和品牌建设经验、熟悉本土环境又具备带动能力的人才队伍。坚持问题导向“育才”,鼓励科研院所、高校专家服务农业农村,充分发挥青海乡村振兴学院教学资源优势,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创新人才。坚持实干导向“用才”,推行“揭榜挂帅”制度,引导更多人才参与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或关键技术攻关,促进人才资源优化配置。

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突破传统模式桎梏,带动乡村振兴聚变赋能。要进一步加大对“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建设力度,推广“科技小院”模式,不断完善现代农牧业标准体系,鼓励产学研协同创新。重点引入“新农具”,应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提升工作效率,以新能源技术确保乡村安全生产,无人机助力农业现代化,电商平台打通农村经济堵点,集成推广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加快牦牛、藏羊、青稞、油菜、冷水鱼、枸杞等全产业链标准化、智能化试点有序推行,大力挖掘乡土风情、民俗文化、自然风光等资源优势,打造特色品牌,形成以实用技术成果集成转化及产业化为目标的乡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

以绿色低碳为引擎,因地制宜探索发展,释放乡村振兴最大增量。当前,对于绿色生产方式的要求更高,绿色消费理念更加凸显,绿色产业发展更加迫切。要对标“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和“三个更加重要”战略地位,紧密围绕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产业“四地”,聚焦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能源体系、产业体系、流通体系、消费体系,加快农业生产方式绿色转型,加快形成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产业结构,不断擦亮绿色有机农畜产品“青”字招牌。

风劲好扬帆,奋楫正当时。青海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我们要学习运用好“千万工程”经验,开阔眼界、拓宽思路、顺势而为、因地制宜,不断激发乡村振兴的活力,在广袤丰饶的田野上打开一片新天地。

编辑:乔明周;